渠道主导洗牌,突破就在渠道——日化商超渠道的深度解读
如果你问起100个中国人,为什么去商超买东西,起码有一半会告诉你两个字——便宜,甚至某台资的大型超商打出的广告语直接就写“就是便宜”。“便宜”一度成了商超的在消费者心中的代名词,加上丰富的产品品类、轻松的购物环境。于是,商超生意想不火都难。随着商超在国内的兴起,这一渠道已逐渐成为第一主流消费渠道。化妆品在商场中的销售比例大约占20%-25%左右,可见其强大的销量。
然而,在商超火热的背后,三进三出商超渠道的日用化妆品厂家,决非个案。最后头破血流者发出感叹:进KA是找死,不进KA是等死。可见渠道为王论绝非一句空话。
渠道,杀死民族品牌的幕后元凶
要了解渠道如何杀死民族品牌,我们必须得了解下传统的主流卖场,也就是流通市场的特点。流通市场曾经一直是化妆品在国内主流消费市场。其特点是小型化,零散化。这类卖场相对厂家来说,首先营销成本低,销售网络立体化,厂家把产品以底价的形式推给网络,就算完成任务。其次操作技术含量低,厂家只要找到一级代理商,制定双方接受的价格,基本上就不愁销量。
商超的兴起,导致传统的流通渠道不断萎缩,品牌在不断地集中到商超这个渠道中来,消费者也同样被集中到商超来消费。这样商超同时掌握了上游厂商与下游消费者。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于是除了商场扣除雷打不动的25个点的利润外,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费、货架费也应运而生。传统立体化的营销网络倒塌,渠道开始扁平化,厂家无奈之下开始直接操作终端,营销费用打了滚儿似的向上翻。
而在流通渠道,一个小卖场里可能只同时卖几个品牌,那么消费者就会在这几个少数的品牌里面选一个来购买。这样,小品牌、民族品牌就有了更多被选择的可能。但是,一旦所有的品牌都被集中到一个卖场里,消费者的选择就更多了,国际大牌的优势更加明显。同台竞争之下,民族品牌只得以低价格应战。而价格战,就意味着利润的直接损失。一方面是营销费用在不断提高,别一方面利润却在不断降低。在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恶劣环境下,如果国际大牌一旦降价,民族品牌岂有不死之理?当年飘柔9块9事件,仍然让业内人士记忆犹新,许多曾经红及一时的民族品牌已销声匿迹。因此,商超渠道才是杀死民族品牌的幕后元凶,而国际大牌是这个斗争中一把锋利的刀。
认清本质,商超的渠道“中国特色”
中国商超市场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清晰地划分成这四个级别档次,而这四类市场的消费特点,又存着明显的差别,通过对市场的了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民族品牌的希望之光。
一级市场(省会市场):从90年代,以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为首的国际巨头级商超军团,开始在国内一级市场开始布局,目前,一类城市场的资源初级争夺战已基本完成,这个过程大约用了5年—10年的时间,并且已牢牢地掌控了一级市场,并已开始有选择地延伸到下个层级的二级市场。
消费特点:品牌导向,一类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生活节奏快、消费能力强,注重消费品质,因此,这里是的消费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认知你的产品,更不愿意体验自己不了解的新生品牌。因此,他们只好认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
经营特点:其一,高门槛高费用,一类市场的大、中型卖场往往呈现费用高、费用名目多、结算账期长等主要特点;其二,高投入高风险,投入高就必然意味着高风险;其三,由消费习惯决定了,一类渠道的竞争以品牌竞争的形式为主。
二类市场(地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兴起,在05年前后。中型区域连锁性质的商超,以地级市场为战略重点。而二级市场的基本定型,估计也应该在5—10年时间左右,受消费水平与习惯等因素影响,国际背景的大型商超军团,几年之内的战略重点还是在一级市场。
消费特点:特色导向,二类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虽也是工薪一族,但是,受生活节奏、品质要求、消费能力等几个因素影响,其消费习惯一类消费群有所不同。主要呈现在消费能力与品牌意识弱于一类市场,有更多的精力去体验消费,因此这里的消费者认的是特色。
经营特点:其一,中型、区域型连锁卖场为主,大型卖场为辅。进场门槛与费用投入相对降低,且不同的区域相差较大、相对较为灵活。其二,稍低的投入,稍低的产出,更大的可操作空间;其三,消费习惯以特色为导向,消费者不一定要求你一定是国际大牌,但是你的品牌一定要有清晰的个性特点。
三级市场(县级市场):商超在三级市场正在处于导入期,小型商超为主,中型商超为辅。有宝贵生存与发展空间,呈献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势头。
消费特点:价值导向,三级市场消费能力进一步减弱,他们往往更注重价值感,即要求价格便宜,又要求产品特色,对大品牌归属意识较弱。
经营特点:其一,以当地零散型经营者为主,没有太多的入门规矩。其二,销量有限,因此大牌并不重视,以价格竞争为厂家主要手段,厂家一般会在当地选择合适的经销商操作当地市场。
四级市场(乡镇市场):在乡镇,小型商超也有了身影,并且集中化消费现象已经开始出现。笔者在做某个日化品牌策划时,曾深入走访过村一级的杂货店,发现这类杂货店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可以说,真正的农村市场在乡镇,而不在村里。
消费特点:价格导向,这级市场属于真正的农村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因素尤其敏感。可是说价格因素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第一因素,且主流消费群的对化妆品的理解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
经营特点:其一,厂家一般无法直接覆盖,多数依靠二批进行操作,也就是所说的纯流通市场。其二,完全以小型商超为主,产品在终端的销售价格厂家不易控制。
不破不立,突破就在渠道
把整个中国市场按照这样的层级划分后,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市场商超发展的进程与特点。与商超发展息息相关的化妆品行业,只有充分地认识了商超渠道的特点,根据四类渠道的消费特点与经营特点,才能有效过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从而最大化提高成功率,规避经营风险。
一类市场有着优质的顾客消费群,因此也是国际大牌的必争之地,他们往往有着雄厚的资本,丰富的管理经验,一线市场必然是他们的主要阵地,这类市场化妆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雄厚的资金实力,这些他们往往以雄厚的基础为后盾,甚至不惜巨额亏损来培育市场;其二,强大的品牌力,以高密度的广告投入开路,快速打造品牌,是他们常用主市场开拓方法之一。其三,模化效应:高投入高产出,形成规模后来降低综合成本;其四,全球化合作:全球化的原料采购、与国际商超巨头的全球化战略性合作。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掌控市场、降低成本。在如此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下,民族品牌要想在一线市场杀出一片天地,着实太难,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
对于民族品牌来说,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没有强大的品aihuau.com牌号召力,在面对与一线商超的谈判桌上,更是处于不对等的劣势位置。高额的投入费用与品牌力的不足,马其诺效应出现,即高投入低回报,让厂家不堪重负。即便免强进入一线商超,也无法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因此,把一线市场作为主战场,不应该成为民族品牌的选择。显然,与之门当户对的二线市场,也就是地级市场,才是民族品牌最佳的战略根据地,同时上可衍射一线市场、下可延伸三线市场,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如何打造民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行业专家多年探索从未能停息过。笔者认为,确定了渠道,根据渠道特点及消费需求,来打造民族品牌核心竞争力,才能更有针对性。战术上也无外乎差异化、聚焦、低成本这三个方面的灵活搭配与运用。
长期以来,民族品牌一直以低成本、低质量、价格战这种“单一的”方式为核心竞争力。当然这是最简单,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最初级的一种手段,有着天生的致命伤,容易被击破。到今天价格战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必须以新的方式来突破,在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方面,以下几点至关重要,其一,必须与国际大牌进行有效区隔,从市场上找到属于你的消费群;其二,避免平庸层次的价格战,或者高高在上或者成本远低于别人;其三,注重品牌特色的塑造,在下一轮行业洗牌前快速长大、强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