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电子商务的7年之痒(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45963957210.jpeg)
系列专题:《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第五章 另一个支点:进军电子商务 2001年,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怀着遗憾离开了百度。在百度,技术人才,尤其是核心骨干的流失率是非常低的,这位工程师的离开完全是一个"意外"。导致这场意外发生的原因,是这位工程师很认真地告诉李彦宏,他想做电子商务。 此时,电子商务是个很热的投资方向。 百度要不要做电子商务?李彦宏与产品部以及技术团队进行了仔细调研,最终结论是:此时,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还不成熟,网民不觉得在网上买东西是可信赖的。当时的调研数据证明,这个时期百度检索词中,有关商品的检索词比较少,百度更希望顺应网民普遍的搜索请求来发展产品。 无论百度推出什么产品,总是遵循三个原则:有需求、有优势、有利益。百度开发一个产品的请求,不是哪个部门研究了竞争对手或哪个老总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千万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用户的使用习惯,从他们提出的比较集中的搜索请求中发现的。换句话说,产品的策源地并不在百度,而在用户。用户的需求是第一个必要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这个产品一定是没前途的。 但这还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产品还必须满足后面的条件。 第二是要有优势。这是指从百度的资源和能力出发,看看由百度来做这个东西,是否一定能给用户提供比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更好的额外价值。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替代性产品,百度有信心做得比市场上的其他产品更好。 对照上述条件,此时,百度发展电子商务的时机的确不好。于是,李彦宏告诉这位工程师:"Sorry,我们目前不做电子商务。"而这位执著于电子商务的工程师,则希望立即开始投身到电子商务的大潮中,因此最终他遗憾地离开了百度。 电子商务的7年之痒 转眼几年过去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群雄四起,国际巨头纷纷涌进,电子商务领域的并购案此起彼伏。 阿里巴巴、慧聪、亚马逊、eBay等国内外电子商务巨头先后掀起争夺浪潮,一浪高似一浪。 除了上述非直接竞争对手外,百度的老对手Google也在电子商务上大展拳脚。2006年6月29日,Google推出了Google Checkout(即Gbuy)。尽管Checkout一开始主要是针对Google AdWords客户,为其提供付款便利,但借助付款方式,Google显然可以轻易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虽然百度之前没有启动电子商务,但却一直关注着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 2006年12月,通过研究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态势,百度的战略分析部门发现,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在中国正在走下坡路,eBay易趣在中国虽然还是老大,但发展速度明显慢下来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虽然成立很晚,但市场份额增长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