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实力的终结与深度危机:美国的极限》
第一章 经济文化危机 当前与1776年一样,杰斐逊的"三位一体"--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依然是美国平民的基本信仰。它总结了美国人的共同特性,确定了美国人的抱负,为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提供了试金石。 如果美国人还热衷于杰斐逊《独立宣言》中所蕴涵的情感,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较大地修改了对那些"不可分割的权利"的理解。今天,美国人运用自由做了许多有价值的事情。有些人阅读、写作、作画、雕刻、作曲和演奏音乐,有些人则从事建造、修复和维护工作,还有一些人参加演出、音乐会和体育活动,光顾当地的多功能影城,不断地发短信,或加入虚拟世界中日益庞大的志同道合者"群体"。他们还做礼拜,收什一税,还有大量的人去照顾弱势群体。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法说明在21世纪做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如果要选择一个词来描述这种身份的话,也许只能是"更多" (more)。对大多数当代美国人来说,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本质是个人坚持不懈地去购买、消费、放纵,并冲破一切干扰这一努力的藩篱。一张保险杠贴纸、一则讽刺性格言和一句伍德斯托克时期的告诫,用现代语言重塑了杰斐逊的"三位一体":"最后谁的玩具最多谁就取得胜利";"拼命逛街,直到倒下";"感觉好就做"。 当然,如果说每个美国人都已经屈服于自我满足,那也是误导读者了。对这种诱惑的抵制依然以多种形式存在着。反对者试图遏制美国人的消费和放纵倾向,但他们打的实际上是一场后卫战(橄榄球术语),也许英勇无比,但不可能扭转局面。自我满足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成为美国人生活方式的显著特征。我这么说,既非谴责也非赞美这一事实,只是承认这一事实。 还有人描述、解析并悲叹这一状况的文化甚至道德影响。但是,没有人思考美国人需要"更多"如何影响了美国的对外关系。美国当前的消费和放纵倾向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几乎全部是负面的。在过去60多年间,不断满足日益上升的消费需求导致了美国的极度依赖性。美国可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事实是,美国人已不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自我满足倾向威胁着美国的福祉。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美国人不再具有清教徒传奇般的勤劳和自制习惯,而是因为他们背负着越来越多代价高昂的海外承诺,而他们越来越承担不起这些义务,同时面对许多现实的威胁,却不知如何应对。随着美国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越来越多,美国人已经没有办法再得到满足。 上一代美国人担心轰炸机和导弹方面的差距,但这两种担心都被证明子虚乌有。但当前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之间的差距,既不是杜撰的,也不是想象中的。它真实存在,并仍在不断扩大。这一差距决定了美国的经济文化危机。 实力与富足,富足与自由 从历史的角度看,自我满足倾向的大行其道算不上什么意外。努力追求财富以及竭力清除碍事之人(或物)早已成为美国人性格的核心。19世纪30年代,机智的观察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就发现这个年轻共和国的公民"病态般的热衷于"积累财富。可是,虽然美国人一般都会"试图抓住所有东西",这位法国思想家写道,"但他们什么东西也抓不紧,很快又会放开手去追求更新的满足感去了"。不管已经多么富足,美国人还是渴求更多,"焦虑、恐惧和遗憾"一直困扰着他们,"让他们的心灵一直处于惶恐之中"。 甚至在托克维尔所处的时代,满足这些渴望并缓解由此引起的焦虑和恐惧也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为了扑灭这种狂热,美国人开始放眼世界,延伸美国力量的触角。对"更新的满足感"的追求,在领土和商业扩张的冲动上得到了集中表现。托克维尔著名的《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书面世时,这种扩张工程早已经开始了,最显著的例子是杰斐逊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领土以及当时正在进行中的迁移(或清除)土著美国人工程,这一工程贯穿了整个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