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透析克隆幸福的DNA:幸福的方法》
一场幸福的革命 自从《哈佛红人》(Harvard Crimson)和《波士顿环球时报》(Boston Globe)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程火暴哈佛之后,质疑声就从未停止过。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我们正处于某种革命之中,但是并不十分清楚革命的意义。如何解释哈佛大学等高校对积极心理学热切的需求?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甚至成年人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当今社会抑郁的人越来越多,还是21世纪的教育或西方的生活方式使然?

事实上,对幸福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它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柏拉图为开讲"美好生活"而建立学院,而他的杰出弟子亚里士多德则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繁荣的观点而开设讲堂。而在早于他们一个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孔夫子周游列国去传播他对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所有宗教和哲学无不涉及关于幸福的问题。最近,自助学(self-help)大师有关如何获得幸福的书籍,已经在从印度到印第安纳,从耶路撒冷到吉达港乃至世界各地的书店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 虽然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热情和实践在世界各地从未停止过,而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却从未像当今社会这般迫切。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很多国家也与美国情况相似。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只剩下了36%了,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而与此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们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就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虽然现代人(多数西方国家和一些东方国家)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们却并不比前人开心。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一位积极心理学的权威,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