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透析克隆幸福的DNA:幸福的方法》
这就是享乐主义者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但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图享乐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园早日出现。

在一个与上述故事类似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但是禁止进行任何工作。在4~8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了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实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同时收入也没有这么多的工作。 1996年,我曾为一批南非的政府官员讲授如何培养领导力。他们告诉我,在对抗种族隔离的运动中,他们有着极为清晰的使命感,虽然当时的生活很艰难,甚至危险,却因充满挑战而令人兴奋。当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时,南非人民庆祝了好几个月。当狂欢慢慢消退,许多曾为破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不顾身的人,开始感到厌倦、空虚,甚至沮丧。当然,没有人愿意再回到从前,但在全心全力所投入的伟大事业告一段落之后,他们确实感到了无所适从。其中一些人尝试着去找寻新的生活意义,包括家庭生活、社会责任、工作或是个人爱好方面;但也有一些人,即使在多年以后还是无法找到生活的新方向。 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美国前任卫生部秘书长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说过:"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现在让我们回到蒂姆的故事。由于他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决定干脆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他开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开始尝试只以快乐为目的滥交。他尽可能地延长假期,在阳光下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发现这样快乐极了,但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那歹徒一样,蒂姆很快感到了厌倦与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