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透析克隆幸福的DNA:幸福的方法》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主义的生活,这种生活的优点和代价是什么? 虚无主义型--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的研究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塞里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轻微地电击,而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开始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流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遭受电击的狗)则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里格曼让两组人听噪音。第一组人有停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人则无法阻止噪音。过些时候他再次向两组人施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人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塞里格曼的实验证明了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蒂姆做"忙碌奔波型"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他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呢?蒂姆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陷入"沉寂的绝望",可他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子女。教他们为了成功去放弃眼前的幸福吗?不行,忙碌奔波太痛苦了。教他们为了快乐去过无忧的日子吗?也不行,享乐主义只会带来空虚。蒂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