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透析克隆幸福的DNA:幸福的方法》
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性 --幸福不是速食面,也不是免疫针 只有快乐不足以达到幸福境界,同样,只有目标也不够。首先,无论目标再怎么伟大,长期坚持做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在过程中没有快乐,我们便难以持久地坚持目标。对光明未来的预见通常只能在短时间内维持我们的动机。其次,有些人也许可以忍受没有及时满足的痛苦,就像"忙碌奔波型"的人一样,但他们一定不是幸福的。

在《追寻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讨论了大屠杀生还者在生命里找寻意义的过程。虽然他们在集中营里经历的每一天都是惨无人道的生活,身心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其中有些人却在那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目标感。他们的目标包括有一天能与亲人重逢,有些人则想将来要把这段历史公布于众。当然,据此推断出他们在集中营里是幸福的,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幸福不止是有意义。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现在的获益,以及未来的获益。 我对幸福的理论阐述,主要基于弗洛伊德(Freud)和维克多·弗兰克的快乐原则。其中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弗兰克则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他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他们各说对了一部分。如果想要一个充实而幸福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①。 美国人经常因为过分痴迷于有关幸福的一切而受到批评:提供简易解决方案的励志书籍,介绍避免劳苦人生的秘诀,此类书籍的销量令人震惊;精神科医生一碰到情绪失调的病人就会开处方药。当然,这类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痴迷,其实不是对幸福的痴迷,而仅是对快乐的痴迷。 在一些简易的自助方法里,经常会忽略长期的幸福以及我们对意义的追求。真正的幸福不代表对不安的情绪或生活的困难免疫,药物治疗和励志小册子则在根本上避开了这些问题。幸福的人一样要去面对困难,克服生活里的种种障碍,像弗兰克所说的:"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他去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发挥我们真正的潜力。"随着现在精神病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当然,肯定有很多的病案确实需要药物治疗,但我担忧的是,药物治疗如此的方便,以致随着症状消失的也许还会有我们对意义和快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