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透析克隆幸福的DNA:幸福的方法》
"想要做"与"不得不"--发现最深的渴望 自我和谐目标的前提就是,目标乃是由自己在自由的情况下所选择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民主制度下的人们活得要比在专制制度下的人们幸福。但即使在最民主的制度下,人们有时候仍然感到自己被奴役了--这不是来自任何政府的影响,而是被外来的因素,比如说声望、欲望、责任或是恐惧所胁迫。他们感到生活里充满了不得不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通常不是缺乏意义,就是没有快乐,甚至两者皆无。而内心想做的事情,由于是发自自我和谐的目标,通常可以带来意义和幸福。 一个增强我们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比如学医是因为觉得医学有意义(内在因素)还是因为医生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外在因素)?追求股市的成功,是因为它带给我成就感(内在因素)还是因为它可以赚大钱(外在因素)? 以上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所做的很多事都包含着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一个因为家庭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的快乐;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在维护正义的同时他就会觉得非常幸福。内在还是外在,通常会决定行为本身的性质。如果是内在的(换句话说,就是自我和谐的),那便是想做的;如果动力来自于外在因素,就变成了不得不做的事了。 同样的分析也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每天所做的事里,有哪些是我想做的,哪些是我不得不做的?而有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是无法避免的。对我个人来说,我想要教书,但从事了教学之后,我就必须得花很多时间改考卷。我们的挑战,不是要完全删除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它们,然后以想要做的事情取而代之。不得不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事情的比例可以决定我的幸福感。它们甚至可以决定我早上起床和夜间入睡前的心态:是满怀希望地起床,还是沮丧地想今天还有什么不得不做的事情?在入睡前,是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还是长舒一口气说"哦,今天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