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所有预言“将有一批开发商倒闭”的预言都落空了。无论是什么心理作祟,都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就是过于渲染外在因素对开发商的冲击,而轻视了开发商的抗击打能力。
近日,我们刚刚签约了一个客户,这家房地产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也像有些企业一样,超越自身实力拿下了一块七百多亩的地块。随后,也因为销售不畅致使资金链几近断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老板以1.5%的高息在朋友圈子里“融资”。现在,随着“小阳春”的到来和市场回暖,这家公司又步入了正规,甚至还庆幸自己吞下了足以保证公司三五年发展的一个大项目。当然,令人钦佩的是,这家企业在渡过难关后睿智地聘用管理咨询机构为其提供“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咨询服务。
我常常想,类似于这家企业的企业还有多少家?为什么“百日剧变”后没有几家企业倒闭?如果没有随后的宽松货币政策又会怎么样?深入思考后的结论是:可能我们过于渲染外在因素对开发商的冲击了,而轻视了开发商的抗击打能力,或者是绝处逢生的求生本能。
为了进一步求证这个结论,我拨通了一位浙江老客户董事长的电话。此前,他们公司负债率高达130%,媒体也曾经报道过。这位董事长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意义:“有些媒体是把小事无限放大,皇上不急太监急。……钱是我自己的,我比谁都在意,我不会傻到明知会摔死还跳楼!”听到这席话后,我明白了:且不说法人治理结构较完善的上市公司和制衡机制较好的国有控股企业,即便是民营独资企业,对外投资也是首先考虑自身实力和资金安全的,是不是局外人过于杞人忧天了呢?
而且,我们更不能忽视开发商绝处逢生的求生本能:在企业几近绝境时,它可以高息举债,老板还可以抵押自己的资产(许多企业其实只是账面资金紧张,原先赚得钱是不会趴在帐上的,几乎都转移到自己账户或变为个人实物资产了——关键时刻是可以拿回来的),总之,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渡过难关是没有问题的。再说,之所以某一时段内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甚至负债率高达180%(广州某企业),不是因为其投资失败,而是因为其获取了高额资产——土地。退一步说,只要不买地,或者是将地退掉,资金链不就马上安全了吗!请记住,房地产投资不同于传统行业(如果上马新生产线后产品卖不出去,就可能死掉,因为新生产线不可能原价卖掉或退掉),这一点非常重要!还要请记住,开发商之所以在某一时段内出现短期偿债能力不足问题,只是为了两个字:发展。
当然,其中可能会有企业倒闭,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企业不是因为有土地在手,而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资产不会压垮企业,只有战略失误和经营管理不善才能压垮企业。
在开始写本文时,接受《中国房地产报》采访,记者请我评论“富力10.22亿高价拿地”的事儿,我也阐述了本文的观点。作为专业媒体的专业记者,他们很认可我的观点。
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想别人,再加上鲁迅说的某种心理作祟,就可能导致判断失误,并得出错误的结论。
管别人干嘛,自己走好就行,否则光看别人了,说不定自己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