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女总裁的商道人生:商界铁娘子董明珠》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曾提案建议取消空调业的国家出口退税,因为很多企业不是安心做研发,而是恶性降价竞争,用大量的低价出口换来政府的退税补偿,而不是在海外市场用实力赢得尊严,这种"价格低廉--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产品升级受限"的怪圈无助于创立世界领先的民族品牌。 企业有多少产品出口或者说有多少贴牌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并不是国际化,品牌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格力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能看到"格力"这两个字,用"格力"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让全世界人都认可,让别人感受到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人的素质。 代工之余,格力更积极努力将自己的品牌推出去。每年出口的自主品牌比重逐渐提升,占到格力出口量的40%左右。一些朋友告诉董明珠,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看到了格力空调,这让她很开心。她去越南考察期间,每天都坐在安装了格力空调的餐厅吃饭,觉得特别香。"只有全世界都在用你的产品,你才能叫世界名牌。"这正是格力努力的方向。 除了销售外,格力电器在海外的生产布局也正在逐步展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各种各样,有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TCL的"跨国并购"战略,格力电器奉行的则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当地成功奠定格力品牌的影响力后,根据需要在合适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此外,一定要走自主品牌的道路,一定要走世界领先的技术道路。 董明珠认为,一个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抵抗风险的能力。空调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力只能在工资水平差不多或者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设厂,因此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再考虑投资建厂,是稳健而明智的做法。 由于格力对国外市场了解有限,受到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先与当地的经销商进行合作是切实可行的"走出去"模式。比如格力品牌空调在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的销售主要通过当地的经销商,而不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因为当地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并不适合格力电器的直接投资。尽管这些国家的空调经销商纷纷邀请格力去投资建厂,有的还提出很优惠的条件,但董明珠认为,格力在当地的市场还不牢固,这样做有风险,而且风险是格力所无法控制的,所以格力不会贸然出击。 董明珠始终坚持稳扎稳打的战略,决不盲目冒进,强调格力电器有实力一挥手投若干个亿,但不会做冤大头的买卖。海外投资要具备有一定的投资实力,最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人才。 因此,对于海尔在美国直接投资的做法她并不认同,认为这种投资并无意义,只是为了政治影响,但是并不能改变企业的命运。格力也遇到过收购美国企业的机会,董明珠为此说了一句话,美国人都管不好美国人,叫中国人去管理美国人不是废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