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金融资本的内幕:揭秘高盛》
2、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自从有了衍生金融工具以来,金融市场中每次重大的损失几乎都同它有关。1995年,尼克o利森投机于东京股票交易所的日经225指数期货失利,导致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因遭受14亿美元损失而破产。中国公司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中,也屡遭惨重损失。例如,2005年,中航油因为石油期货交易而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2007年,"国储铜"在铜期货交易中亏损9亿美元。 2003年4月致公司股东的信件中,"股神"巴菲特就将衍生金融工具称为 "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警告说,如果不加控制的话,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将不仅会伤害衍生金融工具的卖家和买家,而且会殃及整个经济。 不幸的是,巴菲特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2007年以来,正是衍生金融工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面对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业务这一可能损人并害己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高盛也没有能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也和其他所有投资银行一样,大量制造、贩卖与使用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很多人将这次危机中金融机构的破产归因于它们使用了太高的财务杠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在10~15倍左右。自2003年以来的5年中,雷曼兄弟的杠杆率从23倍增加到30倍,高盛的杠杆率虽然没有达到30,也从17倍飙升至28倍,增加的幅度超过已经破产或者被收购的雷曼兄弟与贝尔斯登。 问题是:在雷曼兄弟、贝尔斯登伤了投资者也毁了自己的同时,为什么同样制造、贩卖、使用了大量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高盛在杀伤了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没有为其所伤?同样使用了将近30倍的杠杆率,为什么高盛能够完好地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