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人更多,寿更长(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23419689594.jpeg)
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无论如何,在经过一次长期下降之后,出生率在1930年代一直徘徊在17‰或18‰左右,然后增长到了1942年的20.9‰和1943年的21.5‰;接下来下降到了1944年的20.2‰和1945年的19.6‰(此时,有成千上万潜在的父亲身在欧洲,在太平洋诸岛上,或者在茫茫大海上);再接下来,又突然增长到了1946年的23.3‰和1947年的25.8‰--这之后,又下降到了1948年的24.2‰、1949年的24.1‰和1950年的23.5‰。 毫无疑问,这里有一种对战争的混乱和杀戮的非常有趣的反应。它出现在这样一个时期,当时,那些更能说会道的知识分子似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命的危险,个人在未知命运掌控中的无助,以及对人类努力价值的坚定信念的普遍下降,正把人类逼向绝望。出生率的变化,似乎让人们有理由怀疑,人们是否对未来不抱更乐观的态度。即使是在美国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当中(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因为不愿意生儿育女而受到指责),生育率的趋势也是向上的;167所大学男女毕业生的记录表明,到1951年,1941届的毕业生所生的孩子,比1936届毕业生在10年之后所生的孩子更多。 家庭制度是否在美国获得了新生呢?这个想法,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古怪的,因为他们那些注意到了下面这个事实:尽管结婚率--大萧条期间一直低落--在战争期间和战后一直增长,直至1946年的最高点,但离婚率也是如此。不过,那时候的很多离婚,部分原因无疑要归因于悠闲时期对战时仓促结合的后悔。如果下面这个说法是对的话(正如一位愤世嫉俗者所说的那样):亲近和机会是大多数婚姻的主要原因,那么,缺少亲近和机会太多就是很多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了。即便是在1940年代余下的那些年里,离婚率依然比战前那些年要高--比方说,1949年的离婚率是2.6‰,相比之下,1946年高达4.3‰,而1940年只有2‰,1930年是1.6‰,1920年是1.6‰,1910年是0.9‰,1900年是0.7‰--这或许证明了"婚姻应该持久"这一信念的不断衰微,但毫无疑问,结婚是可欲的。 这些数字似乎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对于结婚和生儿育女,194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年轻人并没有像前几十年很多聪明的年轻人所抱有的那样愤世嫉俗的(或者说是幻灭的)保留态度。他们并不想无限度地延长单身冒险的快乐。他们并不把婚姻视为中产阶级的权宜之计,为的是把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强加给自由精神。尽管有很多先兆,预示着文明的崩溃即将到来,但他们并不过度惊慌地看待势必面对这场崩溃的人类总数的增加。不,他们想要结婚并生儿育女,想要生活在一幢农场主式的房屋里,有洗碗机供夫妻俩共同使用,有电视机摆放在家里壁炉旁供他们娱乐。他们历尽沧桑,并认定"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