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因此,富人钟情于国债和地方债券(它们收益不大,但免税);钟情于资本收益税(它比常规所得税要低很多);钟情于公司股票的额外酬金(它有增值的潜力);钟情于让酬金能分布在很长时间段里的五花八门的设计。(比方说,你订了一份30年的合同,包括你10年完整服务的酬金,以及这之后"咨询"服务的酬金,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在你的有效服务结束很久之后,依然长时间地获得收益。)

因此,很多好胜心强过良心的人,都倾向于靠现金生活,希望躲过收税官的眼睛--如果是新近阔起来的暴发户的话,确实能暂时躲过。(众所周知的富人--财富的继承人和大公司的经营者--很少能做到,因为收税官一直眼巴巴地盯着他们。)我要是国税局调查人的话,我会通过销售账单紧追那些掏钱购买貂皮大衣或钻石的人,但我一点也不奇怪,这些调查人总是通过看报纸来获得珠宝大买家的消息。 因此,近年来,贿赂和变相贿赂收税官的传闻,总在我们的鼻子底下散发着恶臭。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有最富阶层的成员,而且也有很多自认为只不过是小康的人--部分地靠公司生活。 如果你所需要(或者想要)的每一样东西--住房、运输、娱乐,供你自己、你的家人以及你数不清的宾客享用--都有人免费提供给你的话,你压根就不需要任何工资。很多公司管理人员的生活,多少有点接近于这种令人羡慕的状态。他们出行乘坐公司的汽车,或者--如果需要的话--公司购买的卧铺,或乘坐公司的飞机;要是飞机把他们或他们的客人带到了肯塔基的赛马会上,或者是玫瑰碗体育场的比赛上,那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因为那是在"增进联络"。他们在风景宜人的度假胜地举行旷日持久的商务会议,有海湾和浴场供他们放松,当然全都由公司买单。他们可以在公司的营地里享受假日,或者在公司的乡村俱乐部里打高尔夫球。如果他们想在一家时尚酒店里举行一场几百人参加的鸡尾酒会的话,公司还是会负担全部费用,因为那也是在"增进联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纽约一家大酒店的经营者曾对我描述过在他宽敞的厅堂里举行的那些豪华酒会--对战时来说,它们的奢侈可谓惊人;我问他,是个人买单还是公司买单。他说:"嗨,全都是公司买单。"在1950年5月号的《眼力》(Flair)杂志上,约翰·奥哈拉描述了他恰如其分地称之为"新式报销单社交",他说到了南洋酒店对纽约的普通游客来说如何一票难求(除非以荒谬的价格),并补充道:"有些顾客出到了每两位100美元,这些顾客都是大公司。……大公司对每样东西都有优先权,从饭馆的餐桌,到卧铺的预订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