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假如一位股东不喜欢公司的运作方式,结果会怎样呢?只有当他是个怪人,或者是特殊种类的斗士,或者是试图制造轰动的政治家,他才会试图反对一家真正大公司的管理层。否则的话,他所能做的,就是卖掉手里的股票,并且走人。 他手里的通用汽车的股票,或古德伊尔公司的股票,或联合航空公司的股票,对他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代表这家强大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和控制权;它所代表的,是一种获得收入(或利润)的方式,他对这些股票的权利,被他藏在自家保险柜里的一张装饰精美的纸片所证明;他对公司命运的兴趣,很可能主要采取了这样一种形式:时不时地瞧一眼股票市场的公告栏,看看股价是涨是跌。如果他不喜欢他所看到的结果,就卖掉股票。 管理层对他的尊敬,远远超过世纪之交的时候对多数股东的尊敬,那时候,管理层可能根本不告诉他们关于公司发展的任何事情,要么顶多交给他们一大堆冷冰冰的统计数据。如今,他会得到详尽而生动的报告,里面塞满了更形象地显示公司运作的照片,以及各种图表,公司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花掉的钱,其金额在这些图表上被一堆堆的硬币所代表。我尚未见过一份附有这样一张照片的年报:照片上是一个笑眯眯的、穿着游泳衣的年轻姑娘;但我敢肯定,一定有这样的年报:在20世纪中叶,任何一种推销术的集中努力,如果没有这一标准的快乐符号,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问题的症结恰恰就在这里。在很大程度上,股东被当作顾客来看待;不是被视为所有者,而是被视为一个要极力巴结的人,唯恐他光顾别的地方。

潜在的反对,通过销售的出口消失了,管理层大权在握--在大多数大公司里,管理层实际上能让自己永远存在下去。在一家大公司--比方说美国电话公司,它的股东超过100万,没有一个人的股份超过总股本的1‰--事情不这样管理的话又能如何呢? 看看美国商业的这一部分,我们差不多会发现,我们眼下的经济制度更适合被称作"管理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所有这些,为很多留心多年的观察者所熟悉。但还有一种变化,并没有得到这么广泛的认识,尽管它也被见多识广者认识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是,今天的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不仅不由股东管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完全不像从前那样依赖于提供钱的人--简言之,就是银行家。从前,公司的经理人都对华尔街毕恭毕敬,那时候,他们需要资金来拯救、重组或扩张他们的企业,而让银行家们掏钱的条件通常包括:他们在公司未来的管理中要有发言权。结果,那些大银行家(小银行家对他们磕头纳拜,投资人对他们敬若神明)变得有点接近于很多美国企业的最高老板。现如今,在对很多企业进行拯救、重组或再融资的时候,确实需要银行家的帮助,而且,他们的帮助可能确实非常有价值,他们的影响力也很强大;但他们趁火打劫、仗势欺人的机会十分有限。首先,他们跟客户做交易的条件受到了法律的严格限制。其次,竞争救助者角色的候选人已经出场,比如政府的复兴金融公司(最近几年,人们发现,它的某些官员对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持有高度个人化的观点)。当一家公司需要钱来扩张的时候,它很可能去麦迪逊广场(换句话说,就是去找保险公司),而不是去华尔街,或者能够吸引那些正在崛起的资本集团--投资信托公司--的兴趣。要么,它可以用自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