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帝国的阵痛:大转型时代》
至于图书,也是如此。那些"原创的"出版商--指的是那些以标准价格、主要通过书店销售新作的人--其产品的市场比战前略大一些,但很明显,价格的增长--反映了更高的劳动成本--吓跑了很多买主。在作家总收入中,少数非常成功的作者所占的份额有所增长;而对那些其著作可能买不了几千册的人来说(诗人差不多全都属于这样的人),让他们的作品被出版商接受变得比以前更加困难。然而,在这里,情形再一次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么黑暗。我同意伯纳德·德沃托的看法:在一个经营多样化的行业,任何真正有出版价值的书,总会有某个单位出版;并且,我还会补充一句:尽管畅销书榜单上有垃圾,但大多数跻身其中的书都是当时最好的书,对其作者的钱包来说,也有非常令人愉快的结果。
![第48节:时代精神(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23056311800.jpeg)
这远非事情的全部。因为还有很多图书俱乐部,其中至少有两家俱乐部每个月要卖掉成千上万的书。有一家每季出一期会刊的"精华图书"俱乐部被《读者文摘》给买下来了--每期浓缩4、5本小说或非小说--这家俱乐部创办于1950年,到1952年初,其销售速度超过每期100万份。还有一些平装重印本出版社,它们的书价格为25或35美分,供报摊和药店销售,销量大得惊人:1950年的总销量高达2.14亿册;1951年,这个数字跃升到了2.31亿册。 确实,这些平装书当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长篇小说或神话故事--因此落入了范围太广泛的分类,没法让人对公众的品味感到放心--有些书,即便是按照任何勉强凑和的标准,都可以说是垃圾(正如一位愤世嫉俗者所说的那样,此类商品的出版人已经懂得,只要封面上装饰着一幅暗示性或暴力的图片--最好是两者兼而有之,比如图片上一名持枪歹徒正在撕掉一个性感女孩的衣服--你就能卖掉几乎任何东西)。但是,不妨想想几本平装书的销售数字(到1952年1月为止):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超过50万册;鲁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销售40万册,以及--引用一个无疑是古典作品的例子--带有抽象封面设计的《奥德赛》(The Odyssey)的译本卖了35万册。而且请记住,这些销售数字--大于图书俱乐部的销售和正规书店的销售--是在一个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杂志的国家实现的。有一点倒是真的,作者从这种低价书中所得到的经济回报少得可怜:这样的书销售100万册,比以标准价格销售2万册的书给作者带来的收入还要少。然而,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书容易买到,价格也在承受范围之内的话,优秀作品在美国有很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