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外部环境:这个冬天有多长》
在这种情况下,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投资项目和企业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也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工业产值和攀比经济增长速度的诱因。最近几年反复出现的煤、电和成品油供给紧张的情况表明,资源价格扭曲、形成机制不合理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不能有效引导地方和企业在节能降耗减排上下功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实践证明,加快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成为深化价格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条件。宋晓红:可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会不会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第26节:为下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准备新的‘领头羊‘(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21044168787.jpeg)
卢中原:从目前情况看,已经不必担忧资源价格改革会加大涨价压力。2008年8月以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已经根本改变,其后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都已明显回落,有的分析报告预计,2009年会出现价格继续下跌,导致通货紧缩。我认为这还需要观察。不过,目前经济降温、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下跌,确实是加快改革资源价格的大好时机,加大这一改革力度,既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也有利于防止通货紧缩。客观地说,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改革,在短期内会加大价格上涨的压力,这是难以避免的代价。持续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正在使我国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成本已经面临逐步提高的趋势和压力。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时,也不得不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日益增大的新挑战。但是更应看到,合理的资源价格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替代,降低成本,消化涨价压力,更多地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有利于在中长期内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反过来说,不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不等于没有涨价压力。很明显,为维持资源低价格,国家被迫支出大量财政补贴,表面上保持了价格稳定,实际上引发紧缺资源外流,反而加剧了供给紧张。涨价压力积蓄已久,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把这种涨价压力转化为增加供给的活力,才能真正稳定价格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