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外部环境:这个冬天有多长》
![第53节:强烈的‘圣徒心态‘使企业家承受了更大的压力(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20884978312.jpeg)
彭凯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在人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上的假设。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能够而且应该作出理性判断和决策的。而行为经济学却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和判断受到很多个人、社会、环境甚至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概率判断就与理性原则相背离。也就是说在判断某一个事件的可能性,例如市场走向、宏观调控的效果或者某公司的市场收益时,人们的判断往往受到很多偏见、心理捷径和误差的影响。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们的选择越多他们的积极性就越高。但心理学家发现,过多选项,比如说太多的投资基金,反而对人的经济行为,例如投资,有抑制作用。这些与经济理性相背离的原则,就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内容。第二,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动物,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判断和行为都是遵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但是,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心理的相对满足。比如,捡到50元钱和丢掉50元钱,经济价值都是50元,但它在人心理上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丢掉的50元在心理上就比捡到的50元值钱很多。还有,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收入分账,不同的帐有不同的预算。也就是说,在有些账上,人们不管花多少钱都愿意,因为它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而有些账,人们又很斤斤计较。这样我们就能发现,有的人省吃俭用,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奢侈的婚礼。这些现象传统的经济学都比较难以解释。第三,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有足够的意志去追求他认为最有利的事情。但行为经济学发现,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不完全是经济的动物。我们很容易受到感情、社会评价和团体压力的影响。从传统经济学理论来看,给你更多的钱,你应该会更勤奋。但心理学家发现,涨工资或给你很高的报酬并不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激励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果个人的利益得到很大满足的话,人们应该很高兴。但实际上,即使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也并不比没有钱的人更幸福、更快乐,显然这不受市场的控制,而是心理学在起作用。第四,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自私的,追求个人利益。但是行为经济学发现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人也期望公平的社会关系和分配关系。在公平性上,研究发现,经济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并不反映人在博弈游戏中的真实表现。比如说要求一个人把100元钱分给另一个人,如果对方拒绝你分的钱,你们两人都会一无所有。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对方应该接受你所分的任何份额。而你应该最大化地利用你的分配优势给对方最少的份额。但行为经济学发现,实际上人们在此追求的是一种相对的公平,而不是利益的绝对化。李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各种各样的决策。一般认为,在作决策的时候,人们习惯以理性思维尽可能使收益最大化。但根据行为经济理论,特定环境下人往往会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和决策。您认为,应该如何规避或控制这种非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