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家乐福的迪亚天天折扣店、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的Express便利店、7-11后,全球零售业“巨无霸”沃尔玛也转战中国便利店模式,在深圳推出“惠选”便利店,而这也只是外资零售巨头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一个写照
近日,3家名叫“惠选”的小便利店现身深圳社区,据沃尔玛内部人员透露,这种300平方米的小店是沃尔玛在中国试运营的社区便利店,此举标志着一向以连锁超市形象示人的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正式进军中国便利店市场。其实,关于开社区便利店的方案已经是沃尔玛酝酿很久的发展计划了,而其他外资零售巨头,如家乐福、TESCO等早就推出类似的模式,与它们比起来,这位零售业“老大哥”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了。 业内人士对此的评价是,这是继家乐福的迪亚天天折扣店、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的Express便利店、7-11后,外资零售巨头转战中国便利店模式的又一次试水。而这也只是外资零售巨头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一个写照。 自从2004年12月11日,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门槛基本被取销开始,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急剧扩张就没有停止过。而现在金融危机不断肆虐,欧美市场的不景气以及中国市场的一枝独秀让其成为中外资零售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除了全球零售业“巨无霸”沃尔玛在深圳涉足便利店外,家乐福也对外宣布,今年一个月至少新开一家门店;而老三TESCO不仅积极在二三线城市布点、圈地,日前更是表示将投50亿元进军中国商业地产。 当对手都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时,落后则极可能会痛失先机。于是,狭路相逢,不可避免,争夺市场的硝烟四起。 新的经营业态之争 其实,社区便利店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像超市发、京客隆、快客等很多本土的社区便利店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与外资品牌一样,这些本土的社区便利店一般以生活用品和畅销品为主,价格也略高于大型超市,但是其经营方式上的落后,却让这些外资零售巨头在失去先机之后仍有大把市场空间。例如,这些本土的社区便利店普遍存在着“小超市”风格,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而外资便利店则要更为丰富,除了提供不同种类口味的餐饮外,还会提供一些便民服务,更加贴近社区消费者需求。 而即便是在中国市场涉足便利店模式稍晚些的外资零售商中,沃尔玛的步伐也略显迟缓。在沃尔玛便利店进入社区前,家乐福早已推出了立足社区的迪亚天天折扣店,而此前,7-11连锁便利店却在很多城市遍布。 作为世界便利店的头号巨星,7-11一直将中国市场作为发展重点,但一直以来自信满满的7-11发展却收效甚微,扩张速度远低于预期,这不禁让这位世界便利店模式翘楚不甚满意,力图寻求突破。而日前,7-11又低调入津,正式在天津设立分公司,这标志着7-11布局天津市场的开始。在中国,7-11便利店主要提供一系列生活中的急需用品,它的服务理念就是更注重提供一种便利。与国内便利店单一的服务相比,7-11却能根据顾客要求,不断补充着服务内容,更利用店铺网络之便,扩展了很多项顾客需要的24小时便民服务,其服务内容囊括电讯、票务、代收报名、订购、送货上门、互联网相关服务以及出售邮票、复印、传真等传统便民服务。 家乐福也早推出了立足社区的迪亚天天折扣店,虽然这种社区店的覆盖范围很小,在很多地方难觅它的身影,业内一直来对迪亚天天的运营效果也并不看好,但这也是家乐福试水社区折扣店的一个重要尝试。 同样加入争战的还有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作为沃尔玛和家乐福的有力竞争对手,这个世界第三大零售商也已经不满足于乐购大卖场这一主要的业务模式,开始新业态试验,而在中国它首先将试验田选在了上海,于去年8月在上海推出Express便利店。据了解,其目标消费群同样是社区居民,主要销售食品和日用品,并运用后台采购优势低价销售。虽然现在只是星星之火,但以TESCO对中国市场的雄心勃勃来看,一旦试运营的Express店取得成功,很快便会进行扩张,进军更为广阔的市场。而在沃尔玛新店面市后不到2个月,永旺集团近日也再次宣布,今年夏季,该集团首家迷你岛便利店(minis鄄tore)将在山东亮相。据悉,这是永旺集团在中国市场扩充投资额较小的小型店铺的计划之一。 对于沃尔玛来说,其在美国本土的折扣店、购物广场、社区店以及山姆会员店四种经营模式中,打着低价牌的折扣店是沃尔玛的主要经营业态,这一模式在美国占到其营业总额的60%以上。可以说,这是沃尔玛的强项,而此番试图移植到在中国市场上的过程却落在了主要竞争对手之后。它推出这一模式的时机让很多人寻味,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危机下,推出这一全新业态,是沃尔玛低成本扩张的好时机,在其他零售商谨慎投资时,沃尔玛的扩张成本和风险也相应降到最低。 不管怎样,沃尔玛的步伐让人嗅到了这其中的酝酿与筹谋的味道。据悉,早在2007年底沃尔玛就计划在中国引入折扣店业态,却在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后才在深圳开了这三家具有试验田性质的三家“惠选”店。这说明它的推动是非常审慎的,而推出社区折扣店也具备了成熟的条件。惠选店的商品与沃尔玛其他模式的店铺一样都是统一采购、配送的,这样惠选店既可以拥有价格上的优势,又能发挥大卖场等其他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将触角伸到更广阔的市场。试水惠选店,是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上一种更为低成本和稳妥的扩张方式。 而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零售巨头对中国社区商业市场的关注以及类似“惠选”折扣店业态战略的推出,必将搅动整个社区商业的竞争。而这将成为我国零售业近年来大卖场白热化竞争之后,又一场社区的商业大战。 争夺二三线市场硝烟又起 在另一个战场,外资零售巨头的混战也正如火如荼,这就是中国的二三线城市。 与一线城市相比,中国二三线城市市场广阔,而且竞争也相对滞后,可谓是中外零售商觊觎的一座金矿。虽然一些跨国零售商很早便注意开拓这一市场,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消费水平的制约,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但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的零售商都加快了在二三线市场的扩张,尤其是2008年10月外资企业开店审批权从国家商务部下放到省一级商务部,更为外资零售商进军省市级市场提供便利。当地政府为了引进项目,会给出众多优惠条件,加之租金更低廉、较佳地段还没有被瓜分,这些有利条件无不吸引外资零售商纷纷进军二三线城市,抢占制高点。 由此新一轮的二三线市场争夺战全面爆发,二三线城市,俨然已成为零售业的新红海。 从 2008年底拥有 129家门店,到2009年5月16日拥有146家门店,沃尔玛可以说是逆势狂奔,仅今年1月就在中国狂开17家新店,几乎追平2008年全年开20家店的纪录。而这些店大多分布在云南曲靖、贵州六盘水、山西阳泉、湖北荆州、山东淄博、四川德阳等二三线城市。仅在东莞,沃尔玛今年就新开3家门店,江苏盐城、湖北襄樊、湖南娄底以及常德等三线城市都成为沃尔玛的进驻地。沃尔玛很早便开始留意二三线市场,早在2006年它就用合资的方式,通过合资的内地企业在一些省市级城市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老对手家乐福也不甘示弱,家乐福高层早在今年年初就表示,今年将在中国开设28家分店,超过2008年新开设的22家。而据其中国区负责人介绍,今年计划在中国开设的新店中,有许多将选择在中小型城市。英国零售巨头 TESCO虽然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上落后沃尔玛、家乐福一大步,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和雄心壮志。日前,TESCO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陶迩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TESCO2009年中国新开门店数将超过20家,约达其目前门店数65家的1/3;而且在今后3—5年内,这个增长速度“只增不减”。 而自从2009年开始,TESCO就忙着在各地开店。1月,TESCO在广州的第二家门店开业;3月,TESCO位于潍坊的山东第一家门店开业;4月,TESCO又宣布将以独资形式分别在北京周边的廊坊、保定和张家口的重点商圈开店。 金融危机使这些零售巨头在欧美市场均出现下滑的态势,于是纷纷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入;而在中国,虽然跨国零售巨头业绩表现不错,但一线城市的消费市场已经渐趋饱和,竞争也呈白热化局面,开拓二三线市场是这些零售商的必然选择。业内人士认为,在那些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乡镇地区,虽然也出现了房地产价格暴跌、居民消费欲望减退的趋势,但这些地区的居民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为沃尔玛这类专营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并以“天天平价”见长的外资零售巨头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遇。 然而,对于中外零售商大举进军二三线市场的前景,也有很多业内专家持谨慎态度。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指出,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市场在消费能力和消费理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刚刚进入这一市场的零售商,不论是中外企业,都不可避免要经历一番“再次本土化”的过程。这是因为二三线市场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二三线城市的购买力明显弱于一线城市,大卖场在业态选择上更需慎重;其次,由于这些地区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更高,因此高性价比产品的比例和促销活动的频繁程度也应高于一线城市;第三,虽然大卖场在二三线城市开张时颇受欢迎,气氛热烈,但当地消费理念的培育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对于大多数零售商而言,争夺二三线市场的战役刚拉开序幕,在新一轮的较量中,思考凭借什么赢得商机占领市场这个问题并不比攻城掠池简单。 新趋势突显不论是试水全新业态模式上的你争我夺,还是在新兴市场的跑马圈地、硝烟四起,跨国零售巨头这次新一轮的争夺战都有愈演愈烈、全面爆发的态势。虽然自进入中国市场起,它们的竞争与争夺就没有停止过,但是此番竞争却也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首先,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争夺战中,逐渐与本土合资方分道扬镳,走上独资大道。事实上,自2004年12月,外资零售商在华所受各种限制被撤消后,这些外资零售企业们便开始蠢蠢欲动了。 今年1月,一直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国开店的沃尔玛在湖北、重庆等地开出独资门店;2月份,沃尔玛又在湖南成立全资法人公司———沃尔玛湖南百货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今后沃尔玛在湖南各地开出的新店都将以独资出现。这无疑吹响了独资之路的号角,不仅预示着沃尔玛今后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店铺都将成为独资门店,而且也让各大竞争对手紧随其后。 TESCO也不甘示弱,加速了在华独资门店的扩张和转换速度。据悉,2009年1月至5月,其在大连、铁岭、潍坊、台州的门店都以独资形式示人。实际上,自去年开始,TESCO在上海、广州、北京、浙江等地的新店基本都采取独资,而此前的合资门店也正在向全外资形式转变。 而家乐福也表态称,虽然目前其在中国东区、北区等一线城市采取的依然是合资方式,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市场则更多采取独资形式,且如有可能,它们“愿意追加资本”。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正在大力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对于消费品零售商来说,这是一个无法不动心的大“蛋糕”。那么,在当前情况下,抢占市场、尽快完成独资,是外资零售商不愿错过的一个良机。 而另一个新趋势就是很多外资零售巨头纷纷自购物业,建立自己的购物中心或者卖场。以TESCO为例,2009年年内,TESCO计划推出第一家“自己买地”的购物中心,里面将开设TESCO自己的卖场,并对外招商品牌店。据TESCO相关负责人介绍,TESCO已在中国购置4处地产,分别为上海1处、山东省1处、辽宁省2处。 【相关链接】 外资零售商在中国扩张之路 跨国零售连锁巨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进程紧密相关。从1992年的《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1999年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到2004年6月1日生效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再到2004年12月11日门槛撤销,外商投资商业领域走过了一条从试点、半开放到全开放历程。而随着政策的变化,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 1992年7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北京、上海等地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或上海开办两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并规定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1992年上海八佰伴的成立,这是国内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此后又陆续有几百家外资商业企业获准成立。这一时期外资初步打开了中国零售业的缺口。 由于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较严,这一时期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较为缓慢。从1997年8月到1998年6月,几个主管部委全面清查了277家外资商业企业,认可42家、注销36家、其余199家限期(1998年底)整顿完毕。整顿方式主要是:补办审批手续、调整股权结构(独资改合资、外方控股改中方控股)、合资期限缩短到30年以内等。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外资零售企业,包括麦德龙、沃尔玛都选择了等待观望。1996年麦德龙进入中国,与上海锦江集团合作成立了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上海开出第一家卖场,随后的7年麦德龙仅在中国开了8家店。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把零售业中外合资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将在3年内向外资开放零售和分销领域。随着政策一步步明朗,各跨国零售巨头扩张逐步提速,随着在华经营经验的丰富,他们越来越清楚应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助推其扩张战略。 2004年6月1日起由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生效,意味着2004年12月11日以后中国零售业即将全面开放。这一预期使众多跨国零售企业看到了中国零售业巨大的机遇与风险,雄心勃勃的扩张战略相继出台,2005年是“零售元年”,也是零售行业跑马圈地的一年,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出现质的飞跃。商务部数据显示,从1992年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截至2004年底,商务部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共才314家,开设了3997个店铺,营业面积达920万平方米。而从2005年1至9月,商务部就已批准新设554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开设了1130个店铺,营业面积约333.8万平方米。 2004年12月11日以后,中国允许正式设立外资独资商业企业。在2005年圈地战的同时,部分外资零售企业已陆续开始实施独资计划。独资使得外资企业在华的战略意图更为独立,在企业制度、经营理念等方面更为自主,也为其下一步的扩张、并购提供方便。 2005年2月,易初莲花已经悄然在山东济南开设了一家其独资拥有的超市,为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内地设立独资超市首开先河。2005年9月,易初莲花以近1亿港元的代价实现京津地区的独资化,2005年12月实现上海地区独资化,广州易初莲花的独资工作也在进行中。 2005年10月25日,家乐福以4171.5万元人民币的代价实现昆明家乐福店独资。在昆明店取得独资之后,家乐福又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将新疆、长沙的门店变成独资,而其温州店、海口店一开始注册时就标明了是独资经营。 在经历了疯狂的抢位圈地和倒闭风潮之后,中国零售业正步入并购时代。外来商业巨头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布点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进攻的目标也必然是市地级市场。在一线大城市,最佳开店地点已经被占据,很多零售公司把扩张的重点移到了内地二三线城市。零售网络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本运作成为国内外强势零售商构建全国网络布局的重要手段。 收购的扩张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扩张成本,并极大的提高扩张速度。出于连锁零售业本身对规模和速度的需求,并购必然与其结下不解之缘。预计在未来几年,他们对二三线市场的进入可能更多的使用并购手段,而近几年中国的外资连锁企业则更乐于选择并购方式迅速扩大其影响力。那些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的内资零售企业将成为外资收购的重点对象,同时因经营不善和竞争失利而选择退出的外资连锁店也为并购提供了大量机会。 (来源:《中国企业家》 公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