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方法论——中国道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一种历史的终结,而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上,以历史的逻辑、哲学的高度、国情的实际特征创建新思想体系,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这也是其的时代内涵和历史属性。关键意义在于凝聚历史得失,产生思想力量,形成时代指南。?无论就马克思主义说,还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时代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思想的发展,思想发展是社会创新的主要要素。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定义,一种思想体系的定义,一种意识形态的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一种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一种观察全球历史命运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结论,一种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的结论,一种建立起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逻辑,是历史辩证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由此形成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三大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本质特征,一种质的规定性的本质特征,一种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由四个根本之“最”构成,即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最崇高的理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宝贵的理论品格。这些至关重要的价值,溶铸为社会的共识,形成为中国的元素。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终结,其认为:“由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终结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所以,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46页)事实中发现联系是一个涵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话题,更是一个从科学发展的历史高度创建马克思主义新原理的理论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的性质,即其的特色性,那就是从传承原理的角度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一个发展意义上的硬道理,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趋向性,就是从世界解放何以可能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一种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国情和国情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凝聚历史得失,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高度上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每一个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和时代与祖国共同进步的机会。

  一切梦想,百年一脉,积聚着一个时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正能量。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的过程,事件的环节,注定是每一个人的命运的注解和每一个时代历史的阐释。恩格斯对此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43页,1995年版)

  历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历史集聚的思想成果从中国梦孕育新的思想理论开始。历史是时间的坐标,思想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总是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探索和实践上的认知。

  一、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孕育: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何以可能

  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有新的宣言诞生。在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第1版,2012年11月16日)这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宣言,始终从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阐释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彰显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的时代价值。而这种时代价值的立足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因为它产生了人民创造了历史的时代价值,因而它的价值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思想共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前提,就是在政治实践中,把广大人民的利益表现为执政的主体价值。只有人民,只有人民的力量,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人民,只有人民的共同思想,才能凝聚时代的共识。

  但是,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的历史局限性,这是导致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或者是产生发展瓶颈的客观因素,从而停滞着社会的进步,或者致使社会出现历史周期律,而且是官僚、腐败因素萌发的借口。实践证明,局限性是判断失误的先决条件,历史显示,只有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高度推进社会发展,才是对人民的负责。这种负责的精神建立在历史的视野上和哲学的维度上。

  一切的思想,所有的理论体系,因而一切的哲学原理,都要以广大人民的思想共识去掌握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我们的社会才是进步的。江泽民同志说:“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的过程。我们的开放,要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引进外资,以增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力更生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1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649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的普遍追求。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的理想产生价值,实现目标是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用怎样的方法能让二者辩证统一,自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逻辑,只有二者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理想价值的基本路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的理想高度。中国共产党从道路、理论、制度层面给人民的理想注予实现的动力,是党的历史性使命。核心是,以怎样的世界观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的最高宗旨?只有中国共产党在艰辛的探索中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高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为立足点,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决议,使普遍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成为一种奋斗目标,也成为一种价值观,更主要的是,形成一种世界观,因而它的普遍意义就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历史时期人民最普遍的愿望,但是,正是这个普遍的愿望因社会矛盾的无法解决,因社会在创新环节上无法导入改革的要素而导致社会发展滞后。只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种历史的高度,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从可持续发展这个时代特征中,倡导并全面形成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科学而辩证地解决了发展中的难题,改革上的弊端,体制上的瓶颈,社会在创新环节上的消极因素,以积聚正能量的方式,用最大公约数的办法,凝聚了历史得失,以史为鉴,适时为社会的发展导入创新的因素,从而使党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姿态,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始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幸福指数从发展层面上不断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二、一种规律的实践探索:历史周期律的何以可能

  历史存在周期律,周期律的特征是某一矛盾的普遍性导致其影响的迅疾扩散,直至导致一个时期的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的状态。历史周期律及其的规律由黄炎培先生发现。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问毛泽东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历史的意义总是从相似的角度,把握其规律,才能避免周期律的产生,才能把周期律作为执政的参考,做到以史为鉴。2012年12月24日,总书记习近平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称延安历史周期律谈话仍是警示。习总书记重提历史周期律是有现实的针对性的,当前,腐败现象比较突出,贫富悬殊导致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而楼市根源导致的某些领域的通胀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社会现象,思想信仰的选择上也是参差不齐,双重信仰致使一些人在理想和使命意识上迷惘起来。对此,习总书记说:“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党职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积极力量,为实现中共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而奋斗。”(习近平走访各民主党派、称延安历史周期律谈话仍是警示,新华网,2012年12月26日)

  历史周期律不是固有的定律,也不是具有哲学语境的框架,它是可以突破的,也是可以避免的,这就是我们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敢于突破体制瓶颈,敢于承担历史使命,围绕民生搞改革,围绕法律纲领搞开放。

  历史周期律是历史运动的过程,它是存在的一种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一种惯性。只要我们把握住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搞好发展的环节,从保障民生的视角作好法制建设的工作,历史周期律这种既存的规律还是可以打破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总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高度面对其发展的环境,执政的条件,事物的客观属性。

  中国共产党在判断事物时,也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确定其认识社会的基本价值,围绕社会主义的特色产生时代的核心价值。刘云山同志说:“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思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第33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是我们在世情、党情、国情都发生深刻变化中的新选择,这种选择的历史意义是;我们要遵循历史的基本规律,敢于创新。这种选择的时代意义是;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传承文明,创造新的条件保障民生,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民群众始终和我们血肉相连,风雨同舟。

  三、?一种梦想的理论阐述:中国梦的何以可能

  我们的时代,社会主义的时代,有一个根本的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在艰辛探索,上下求索中的最大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们矢志不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意义深远,可作注解。

  对于中国梦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分别作出具有哲学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连贯与辩证统一的阐述。其中有二次论述特别重要。第一次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所讲,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11月29日,新华社)

  第二次是在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职时的发言,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3年3月17日)

  中国梦的理论表述,有四条重要因素凸显了其理论上的思想性,其思想上的原理性,其原理性上的中国特色性,其中国特色性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的一种思想选择上的社会价值观的表现方式与实现路径。

  这四条要素分别是:一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在共同理想上的选择,是每一个人的中国梦,只有依据中国的国情建设祖国,每个人的梦想才有成真的机会。这是历史的结论。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我们选择这条道路是有其历史依据的,是从各种社会制度的对比中,是从各种文明的碰撞中,也是从失败和沉沦的教训中选择出来的。为此,只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实现中国梦。这是时代的结论。第三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由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成。从这一事实中产生出两个条件:一是爱国的条件,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二是爱民族的条件,这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立场。祖国是每一个人的根,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根源在祖国,即我们的思想信仰,我们的理想选择,我们的精神情感,都要植根于祖国,祖国是每一个人的精神血脉。这是祖国的结论。四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每一个人的力量源泉,每一个群体的力量原点,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力量。只有和祖国凝聚在一起,我们的力量才能保障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实现中国梦,意义在于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梦想。怎样实现?需要从继续解放思想,从保障民生的角度促进制度的改革,促使公平正义成为每一个人的价值共享,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价值,还成为我们致力从制度层面上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将是阐释中国梦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因为马克思曾说:“现在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平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四、??一种思想的原理表征:正能量的何以可能

  集聚正能量的相对意义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因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集聚正能量的一种表现方式。

  社会发展的过程,首先是产生矛盾的一种过程,因而是处理社会矛盾,导入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的一种过程。把握这种过程就是集聚正能量,一切社会的追求和进步才能实现最大公约数,社会才能从政策层面、改革层面、发展层面构筑和谐的基本理念,产生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

  集聚正能量从理论层面上讲,分三个部分,一为理论的形成范畴,二为理论的实践范畴,三为理论的探索范畴。每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是社会的客观需求,如果理论与社会层面的发展相脱节,就意味着不是理论偏离了时代航向,就是社会现实的矛盾溶纳不了理论因素的出现。

  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思想层面上的具体反映,即一种具有思想价值符号的理论归纳,因而理论指导着社会的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孕育过程。

  而正能量因素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社会主旋律现象在理论层面上的一种思想方法路径的形成,社会只有激发正能量,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反映社会变化、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一要素就是集聚正能量,尤其在道德意识淡薄和道德觉悟下滑等各种社会层面中,集聚正能量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新华每日电讯 1版,2013年3月7日)

  每一种理论体系的创建,首先是历史根源的一种探究。正能量这个理论观点的形成,来源于习总书记在广东视察工作时的一个历史性结论。他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推进正能量,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大众日报,2012年12月11日)无独有偶,一个历史性结论就由此说明,党的历史,首先是历史上的历史,而党的伟大觉醒,就是一个民族的觉醒。

  党的理论,首先是党的旗帜怎么举的问题。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历史昭示,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并不是容易的,而是艰辛探索的历史结果。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形态,制度形态、道路形态形成和资本主义在执政主张上有严格区别的特色事物。马克思早就下了一个结论,即代替资本主义的必须是社会主义,从而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更主要的是人民的主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而一切社会的发展,关键因素在于集聚正能量,正能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历史的高度把握发展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成功地由新民主主义转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来,并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每个时期的重要阶段,都会出台新的政策,而每一种政策的出台,都是集聚正能量的结果。而每一种新政策的产生,都是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团聚更多人的表现方式。

  环环相扣,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战胜了各种侵略危害和自然危害,带领一个曾经饱受屈辱的民族,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高度走向伟大的复兴。而这个过程,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性结论。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始终集聚正能量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习近平推进正能量,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大众日报,2012年12月11日)

  因为改革需要政治智慧和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人民的首创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才能积聚正能量,用先进的生产力指导我们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中国梦。这种精神的磁场,才能产生团聚力,用这种气势磅礴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至关重要的选择。

  五、一种批判的逻辑形式:核心利益的何以可能

 新思想的方法论——中国道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主权的完整才不至丧权辱国,国破家亡。经历过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把维护主权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方针对待,但维护主权的基本前提是保障和平,以和平的成果保障世界的繁荣稳定。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习近平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8日一版)

  世界呈和平格局,关键要素是强国不能称霸,不能强制发展中国家背离国情搞改革。一个国家如何发展,改革的主动权在这个国家,而不受其它国家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谈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中新网3月23日电)

  现在,世界分为二个阵营,一个为资本主义阵营,一个为社会主义阵营,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特征下,这二个阵营的经济历史背景有一些相似性,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形态中的原理大都相同。当然,运行法则各有表述,经济元素的表现方式也是在遵循国际惯例的情况下各有发展模式。对此,一些强国强行推行他们的货币政策,以贸易等手段打压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已在经济学界造成人为因素的印痕,使经济秩序违背了经济原理。这种和平背景下的现象值得关注。

  永不称霸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信条,不称霸就得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周边国家的和平。怎样维护?是现代社会在和平发展中出现的新要素。当然,各国的主张都是依据各国的国情而划定范围。中国的主张就是决不会拿国家核心利益作交易,这也是中国的基本立场。

  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源于这些构成社会主义基本要素的产物,都由中国元素构建,完全是结合国情而发展出来的,是依靠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而形成的,尤其在不称霸的主张上,不仅符合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的共识。

  不称霸既是中国的一贯立场,也是中国向世界各国发出的倡议,但是,不称霸并不意味着放弃武力,军队要始终树立打仗的思想,始终要面对局部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军队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强力量,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中坚力量。只有强大军队的建设,国家才能免遭屈辱,才能避免陷入在国破家亡的地步,也才能维护一个国家的政治主张。

  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绝对领导者。从解放军创建那时起,党指挥枪就是军队神圣的使命,这一使命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不能改变。这种性质不管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都不可能改变。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地位不管经历什么情况的变化,这种领导关系不会变化。

  历史的记录可悲可叹!中华民族的每一段艰难历程,都是军队管理混乱的因素所为,尤其是军阀混乱局面的形成让一个民族处于水深火热、让一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宁的状态中。而历史的记录同样可圈可点: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的每件气壮山河事迹的产生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下完成的,包括解放时期的三大战役,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和平时期的抗震救灾,那一件都不是党的运筹帷幄,人民军队才得胜千里,所向披靡。因此,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历史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才是威武之师,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能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风雨同舟。

  历史的铭记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思想信条,那就是不称霸,不称霸就是保障世界和平,不称霸就是保卫祖国的繁荣富强,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而不称霸不是没有能力打胜仗,而是用中国的力量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性使命。这种历史使命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

  六、一种理论的历史表述;三个共享的何以可能

  思想是历史的元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在构想、先决条件及发展中的基本因素。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示,其的发展是通过一种思想主张嵌入世界历史的内部,成为世界历史在每个国家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孕育,并逐步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的方法论。

  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的城镇化建设阶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阶段,鲜明地回答了我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关键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解决观察世界的方法论,以什么样的方法论,保障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人民网,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阐释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历史范畴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为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不断从理论上廓清陈旧,扬弃异化,追求实质,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何以可能在实现程度上的表现张力。

  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就是让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成为社会的一种思想共识的组成部分,这种作用和那种作用的最终方式,就是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种保障在计划经济时期如此,在市场经济时期也如此,不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执政使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的阶段中,一以贯之地保持着这样一个特征:就是围绕经济建设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这一点是党始终坚守的最高理想,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作用依然是始终致力于执政为民的制度建设。社会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从推动社会进步作己任,都是以服务人民为使命。到目前为止的改革开放,都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真理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6页)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是历史过程的必然规律。

  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邓小平理论的创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以及刚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里程碑文献——中国梦的新思想,都有一个最根本的立足点,即从改革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发展过来的,它首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逻辑的基本脉络,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和创新的历史性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总是承前启后,思想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这样的使命,它首先具有历史的立足点和现实的总依据,这也是思想形成为历史范畴的先决条件。而中国梦这种战略思想的创建,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是从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科学发展的视角孕育而成。它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高度统一,辩证发展,使其从历史的得失中,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是否作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从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上,作出科学的定位,填补了时代在发展中的理论空白。

  而一种新思想体系的创建,不能和民族传统文化割裂,也不能和西方的所谓自由潮流对接,而是要从国情出发,以国情为依据,大胆借鉴世界文明,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进行创建。胡锦涛对此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第12页,2012年版)我们的思想创建,基本方针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也是我们选择道路的行动指南。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属性上分析,三个共享是改革开放的新结论。改革开放是一种体制变革、社会创新的探索,其是释放改革红利的运作过程,也是将改革红利贯穿到各个领域、各种环节、受惠于民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历史总有一种最终结果是其社会发展的结论,因为一切理论的第一前提是归宿。从历史范畴上认知,三个共享何以可能成为广大人民分享改革红利的结果,它不仅是一种哲学的判断在社会创新环节上的认知,也是一种政治经济学从制度完善上的认知,它的实质因素就是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在缺乏制度的地方,给予探索,在缺乏真理的地方,给予思想方法,在充满社会矛盾的地方,给予解决方案,在困惑不解的地方,给予振兴的力量。

  总之,改革就是为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就是使每一个人的梦想得以成真创造条件,也就是让每一个人在承担社会责任中为分享红利创造条件。这是一切改革的前提,也是改革的基本条件。

  改革的前提就是从批判的角度认识问题,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总是从形而上学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批判、资本的批判来认识社会的本质,从本质的根源上产生一种对新生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是社会的实践。这也是我们创建新思想的基本前提。习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习近平:《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新华社2013年1月1日)改革开放中的矛盾怎样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解决思想,不断实践,大胆探索,科学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高度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创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

  把批判作为一种立场,让这些批判意见成为促进我们事业发展的要素,是我们的一贯立场。能坚持这种立场,在于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有博大的胸怀对待问题,更能让能容得下尖锐批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准绳。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习近平,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容得下尖锐批评是一种辩证的法则,从而是一种看问题的法则,因此成为我们检验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一个基本要素。有了这个基本要素,我们看问题就会一分为二,这样就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的方法论。

  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反腐和共同富裕的何以可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世情、党情、国情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即是一种历史刻度的表现,又是一种社会变化的表现。当前,有二大社会矛盾集聚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各种环节中,一是腐败问题,二是贫富悬殊的问题。

  社会主义是有基本原理的,也是有其在探索上的形成条件和历史逻辑的。在初级阶段,我们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后鼓励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从而完成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任务的实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使命所决定。对此,习总书记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革命理想高于天》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解决共同富裕,必须是制度创新的理论条件和实践条件的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基本前提,这个前提要围绕社会主义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信仰什么思想的中心进行。在此基础上,导入反腐机制,从社会的各个环节上嵌入反腐的举措,用反腐的方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基本矛盾。

  导致腐败根源的产生,是由社会的某种现象所决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法律在许多领域尚显薄弱,甚至面对许多问题无法用条例解释,致使法律在某一阶段局部性出现空白,由此造成了腐败的根源。同样,腐败是使贫富两极严重拉大距离的根源,那些富人一方面凭权力资源完成资本积累,又通过资源扩张成为首富,而穷人只能面对产业调整或外出就业的机会解决生存问题。这里面也存在医保、养老资源的不协调因素造成的其它原因,直至形成历史遗留问题。当然,对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成果我们不能否定,对于改革开放中的事实我们继续探索,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坏处准备 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新华社2012年12月10日)历史的发展中积累的政治智慧,滋养着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进。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选择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至关重要,关乎和牵涉到一个民族何去何从的历史性命运。我们的选择自然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这条道路烙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色彩。

  选择道路是核心问题,而如何规范权力依然是核心的问题。因此必须厘清权力从哪里来,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思想建设的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

  我们的选择已经有了历史性答案,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这条道路的求索中,使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不可逆转地结束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从新民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跃升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具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二个社会矛盾必然要给予解决,一个是反腐的问题,要从制度上反腐,取决于建立怎样的制度的问题,那就是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为制度建设的总依据,总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则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中新网1月22日电)

  反腐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改革中容易受既得利益者的阻拦而出现摩擦,甚至是阻力,这也是导致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前提。但是,不反腐会致使一个国家政亡人息,这种历史的教训已有多种。

  反腐就要从各种环节上进行,从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开始,社会的风气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性质。

  当然,反腐的既定条件就是创造共同富裕的必然条件。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3卷373-374页)

  而习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新社北京,2012年12月30日电)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历史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正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认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在改革开放前沿起笔中国梦》南方日报 2012年12月13日)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理想追求的一种历史选择,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我们的一切追求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创建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历史新高度就是以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八、创建习近平新思想的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历史意义的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是实践,即质的规定上的实践。毛泽东同志认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0页》)真理是创建思想的前提,思想是产生理论的历史渊源。而恩格斯认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第523页 1972年版)

  一切理论,即是一个时代的每一个时期的思想认识,从而是一种实践的方法,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范畴,从而是一个时代的世界观。马克思则认为:“人们在交往和合作的一定形式范围内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乃是人类全部文化历史的真正基础。”(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92页)因而,理论总是以实践作为第一要素,只有深入实践,反复实践,才能使理论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救国图强的艰辛追求所致,也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实践所为,因而才成为共产党的执政原理。一切思想的价值,至关重要的价值,就是被熔铸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使每一个人都普遍地认可,从各种角度的认知,这才能成为我们的共同理想,从而是一个时代的共同思想。

  从哲学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有承传历史使命的理想属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发展的,不断创新的。

  十八大,党中央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习近平同志担任了党的总书记一职,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导演,他先后提出“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也提出“正能量”、“最大公约数”、“鞋子论”等治国战略思想,从思想范畴的历史形态上讲,他的理论已构建成一种思想体系,即新思想的体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共识,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也激发起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情结,成为一个时代在洗礼和坚守中共存的精神家园,即一个时代的理想信念,一个政党的思想信条。

  形成习近平新思想,从历史脉络上发现,这已是一种理论创新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态上的一种哲学属性。我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我们的党始终与时俱进,走在了时代前列。而从哲学层面的历史渊源上分析,时代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缺乏了理论的创新,尤其不能缺乏了思想的创新,曾庆红说:“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国内各种思想文化多样性特点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才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建设工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第827页,2010版)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建设就从那里开始。历史是思想的立足点,思想是社会的制高点,每一种历史因素的基本元素,就是思想原理的构成物,而每一种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思想的坐标,思想是社会实践的观察法则。

  历史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思想建设就从这个阶段开始。当然,思想建设在于不能同历史割裂,而在于从传承的历史高度上进行创新,创新的前提就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认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新华社2013年1月5日)

  历史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十八大后开始,思想建设就从这个阶段开始。思想是历史的坐标,历史是思想的范畴,它们总是一种辩证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客观存在,揭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原理,即一切理论的创新,必然的历史意义是实践。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环节的必然因素。但是,实践是有标准要求的,即要深刻认识历史的必然性,也要把握发展的规律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创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思想,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对此,我们党认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65页 2005年)

  理论的创新,必须有历史的立足点,有时代的大背景,有一种社会的共识,这样,理论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精华。恩格斯曾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4页)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创建习近平新思想,既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的必然历程,其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有其必然的历史影响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一种思想性的纲领性产物,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致力实现中国梦时期的新宣言。

  九、习近平新思想万岁

  历史铭记: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总是科学发展的历史高度。

  历史记录:从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产生,到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历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嵌入社会主义的概念,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坚持社会主义都将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主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无论经历怎样条件下的经济全球化变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将是中国共产党最立场鲜明的政治特色。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可圈可点;从建国前的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到建国后的欣欣向荣,繁荣富强,中国向世界打开一幅花团锦簇、前程似锦、光辉灿烂的新画卷。由此,只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过程气壮山河;从缔造人民军队,到建成新中国,从计划经济的艰辛探索,到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以“中国梦”聚集正能量,正走向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阶段。由此,一个历史的结论可以定义;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规律上的科学探索跳过了“历史周期律”。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转折,全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习近平以朴实的话语向世界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梦想,向历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创建是有其历史规律的,其既是政治经济建设的一种主张,又是党思想建设的里程碑文献。其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理论传承,又是党与时俱进的一种哲学方式。从哲学原理上讲,一定的历史背景,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发展因素,一定的理论探索,新哲学总会孕育而生,指导着历史的进步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哲学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学说、观点、论断等形态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党的理想信条。毛泽东思想创建于1945年,从此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邓小平理论确立于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由邓小平理论作指导思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江泽民于2002年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选择。胡锦涛于2003年创建了科学发展观,并于2012年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的根本指南。历史的脉络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与理论创新的品格。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是这些伟大的领袖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而经过艰辛探索最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历史性结论,那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形态上,这种硬道理是建立在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出彩的机会和分享改革成果的政治属性上。中国共产党就是从这种历史形态,以这种政治属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优秀的理论品格,也形成内涵丰富的时代价值。当然,马克思主义无论历经怎样的时代变化,总是从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基本的社会形态和哲学范畴上为思想定位。

  思想的创建,理论的建设,论断的形成,第一要素是观点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就先后提出“中国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拿国家核心利益作交易”、“鞋子论”等理论元素,从哲学的层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抽象出新思想的历史高度,即习近平新思想。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延续,理论发展、学说创新,观点继承,论断连接,之间一脉相通,又各有时代特色上的新表述。

  习近平新思想的创建,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原理性所决定,是人民首创历史的先决条件所决定,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因素和社会科学发展环节所决定。

  人民创造着历史,首先是人民创造历史的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条件,人民创造着历史,首先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在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形成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这是盛世的表现,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还是形成习近平新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趋向性所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法等三个形态上的新表述。

  人民创造着历史,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2页,1972年版)马克思也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1970年版)人民创造历史,因而是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召唤下创造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社会主义这种政治形态的建设,只有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历史高度为人民创造历史提供条件,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一定就会从凝聚正能量的历史轨迹中得以实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论。这个结论建立在到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的基础之上。

  人民万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在成真。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的宣言气壮山河!

  习近平新思想万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的选择震古烁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817.html

更多阅读

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内容摘要:本文试通过毛泽东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提出的真理的相对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时的普适作用的详细论述,得到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需要我们不断加以修

甲骨文——中国近代新史料的重大发现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作者是: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谢兆岗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它同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写经文书、居延汉晋简牍和北京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实践观

[摘要] 是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的实践产物。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中国形态, 必须针对中国实际, 适应时代需要、 把握时代脉搏、 解决时代课题, 并且科学地回答实践的主体、 目的、 动力和实践的本质要求、 有效形式等。在中

声明:《新思想的方法论——中国道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网友压在你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