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登山 《王石如是说》第十三章 登山是一种生活状态(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王石论个人、工作与生活

我提倡“健康丰盛人生”,就是源于登山带给我的很多启示。登山可以让你的人格更健全,让你的思维更客观,让你拥有更质朴深厚的人间情感,让你更珍惜生命,同时坦然面对死亡;登山还会带来种种美妙的体验——比如下山后的身体通透感:每次攀登高海拔的雪山归来,我感觉真是好极了,血管脉络非常舒畅,人非常轻盈透亮,仿佛自己身体是透明的……

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2006年10月,王石被拉入一次平地的探险之旅——“玄奘之路”考察队先遣组。在出发仪式上,考察队的各个小分队轮流玩了一个叫“放下”的游戏。

第一天出发,组织者拿了一根竹竿,差不多两米半长,要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放竹竿,每个组七八个人,集体把竹竿放到地上,谁的手提前离开竹竿谁就被淘汰。结果很戏剧性,这个竹竿就是放不下来,而且越放越高,竹竿斜着掉下去了。第二组、第三组来试都是一样。

|www.aihuau.com|

* * * * * * * * * * * * * * * *

没人舍得,结果每个人都无意中把竹竿越抬越高,形成抬升循环,没有一个游戏者被淘汰,直到竹竿失去平衡滑落。结果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 * * * * * * * * * * * * * * *

这个游戏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和时代气氛结合起来就非常有意思。实际上整个活动过程当中,真正能够走下来(的人)是不多的。当时说走“玄奘之路”,和《大唐西域记》描写的差不多,没有现代的痕迹,甚至路还是当时的古道。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响应,但真到报到的时候,比如说(有)80人响应,报到的(时候却)不到40人,真正走的时候就剩下20多人,实际上(很多人)放不下来。

* * * * * * * * * * * * * * * *

拿执著来讲,我觉得现代人并不缺乏执著。比如说过去的泛政治化、搞阶级斗争是非常执著的,现在我们搞GDP也非常执著。但仅仅是这个执著是不够的,再执著下去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我提出要懂得选择放下。

在王石看来,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王石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他人生中的那三次放下。

1983年,我有了第一次放下。

* * * * * * * * * * * * * * * *

当时的心情其实挺苦闷的,觉得自己的个性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为了摆脱一些旧的事物,我想自己应该去深圳试试运气。

王石在自传《道路与梦想》中写道:“5年服兵役的生活浮现在脑海里,一股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从胸中升起,我豁然开朗:应该去深圳特区施展个人的才干,实现个人的抱负。”

1982年特区初建,我来到深圳。在此之前,可谓一帆风顺,没有多少曲折。我到深圳是想证明自己能做什么。在广州某外贸机关工作时,与外商谈判。谈判席上舌战群儒,无意中成了主角,使一同参加谈判的局长、处长大为光火,领导同志不高兴,我只能成为不受赏识之人。后来学乖了,什么事都钻到后边,一年后,(领导)给我的评价是王石这样的人真好,这样的人不培养,哪还有接班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到了深圳。

* * * * * * * * * * * * * * * *

那时候,我已经33岁,当过兵,做过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了三年,有一定的阅历,有一定的信心,更有我所喜欢的《红与黑》一书中主人翁于连的那种不甘于平庸,以个人之力奋斗拼搏的野心。

* * * * * * * * * * * * * * * *

我那时候是在广东外经委,高级宾馆进出,春秋交易会,是属于风头最劲的部门,放弃(这些)来到特区,从扛麻袋开始,从头开始。

王石认为他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王石登山 《王石如是说》第十三章 登山是一种生活状态(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回顾1983年我去深圳的闯荡,是有几个优势的。第一,年龄优势。与鲁冠球、年广九他们这一辈已经40多岁的企业家比,当时我不过30出头,有年轻人不服输的心气儿。第二,文化优势。我是工农兵学员,在那个大学生是稀缺资源的年代里,我的学历不低。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去深圳创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 * * * * * * * * * * * * * * *

到了(深圳)特区后,我干过各种各样的活,在干活的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但心理是非常平衡的,我到深圳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即使和农民一起扛麻袋也没什么不平衡的,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能做的我也能做,我能做的你未必能做。

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势,再加上肯吃苦的精神,王石在深圳的事业越做越红火,用他的话说,“一直粗放式地赚着钱”。直到1988年,他有了人生的第二次放下——在成功推动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万科前身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后,他放弃了自己的个人股份。

股份制改造,是深圳政府下的红头文件,四六开,60%归国家,40%归企业。我放弃了(个人股份),要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因为我认为中国不缺创业者,缺职业经理人。

1993年5月28日,万科发行B股。紧接着的6月,中国的宏观调控随之展开。而王石的第三次放下就是下决心处理掉集团所有与房地产无关的产业,从此只专注于房地产。

当时,万科决定只做房地产,不做其他项目真是下了狠心的。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面对的第三次放下。当时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极端不好,而你还要放弃其他可能带来大利润的项目,这需要大魄力。可以说,专攻房地产项目成为1993年万科的战略决定。

* * * * * * * * * * * * * * * *

当时我们非常明确,如果我们要做一个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我们必须开始收缩、卖掉(其他非地产业务),专门做房地产,而房地产中只选择做住宅。所以,万科到现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住宅开发公司,这就是放下。实际上越简单,离伟大越近,比如可口可乐,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两秒钟就可以说清楚。当然放下过程当中有很多诱惑,情不自禁要做其他的。所以放下了,还要坚持。

此后,万科的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冒出来。但这一切都是在不确定的摇摆中寻找平衡,一切都是在机会主义中进行取舍,一切都是在无序中寻找有序。

风雨飘摇中,万科的地产项目和投资比例逐渐稳步上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7392.html

更多阅读

转电子书:《呼兰河传》第六章

《呼兰河传》第六章一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他妈的……王

品《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道德经十三章

作者 / 张维彬老子·《道德经》·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 骆驼祥子第十章批注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片段: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布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地立在那里。听说老车

《混也是一种生活》读后感 混也是一种生活下载

不知道用了多久,自己都记不清了,终于把150万字的小说《混也是一种生活》看完了,其实看了10分之一时候由于赶读后感而提前知道了结局以及大概的内容,但是自己还是津津有味的坚持看完,最后的结局看似很伤人,不过在我看来,也许只能有这个结局,

声明:《王石登山 《王石如是说》第十三章 登山是一种生活状态(人生中的三次放下》为网友霧茫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