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届全国新特药会热议生物产业
新药创制观念亟待正位
贾岩
虽然6月26日召开的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暨第44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下称大会)已经闭幕,但是大会过程中对于新药创制的种种争论并未结束。记者发现,目前新药创制政策规划方向与企业的期望形成了一定错位。
有钱才有创新?
谁是新药研发的主体?任何与会者都会回答是企业。但从政策角度讲,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却是国家的科研院所。对此,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兵表示,大学、科研院所都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国家把钱投给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产学研”应该还加上个“官”,即实现“官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政府的引导,实现科研院所的优势与企业的结合。
曾兵认为政府对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据他介绍,在比利时,政府常和企业一起搞研发,政府拿80%的研发经费,企业拿20%的研发经费,在研发成功后,企业拥有100%的优先权买下该药品。因此,曾兵认为,目前政府采取的平台、品种、企业各占投资比例三分之一的安排显然还不能让企业满意。
尽管央企对资金问题仍然从容,但是民营中小企业却在新药研发中举步维艰。今辰药业市场部经理杨昌顺表示,新药的创制恰恰出现在中小企业,而目前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正是创新乏力的根本原因。石药集团执行总裁岳进表示,中国药企的利润率一般只有5%,aihuau.com如果得不到国家支持,很难有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
百泰生物药业董事长白先宏指出,其在研制单克隆抗EGF-R抗体的过程中到处找投资,但是很少有人问津,而且被银行相关人士告知,一个没批准上市的生物药想获得投资根本不可能。据白先宏介绍,由于生物药研发风险比较大,国内一些投资机构很难有兴趣,这些投资机构都在新药研发成功后或者计划上市时才有兴趣投资。
强生海外科学事务及企业发展总监朱凌宇认为,生物制药企业不是没有人投资,而是没有找对获得投资的对象。他指出,技术转让的费用是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很多美国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会把产品直接做到市场上,生物医药的价值并不一定在产品上市时才体现。在朱凌宇看来,看待生物制药产业不但要看销售额,还要看技术转让费,是通过技术转让来创造价值,因此,把产品成功地转让给大公司也是一种成功。
参加座谈的一些外资企业代表认为,真正有兴趣为中小生物制药企业投资的恰恰是大型药企,以辉瑞为例,很多还在临床和研制阶段的项目就被他收入囊中。
要人才还是要大楼
据记者了解,国家推动的“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43%的资金投在了所谓的技术平台上,而承载新药创新的平台就是众多跑马圈地的开发区和科技园区,这些大兴土木的平台恰恰引发不少争议。
在企业座谈会期间,白先宏就提出,其最关心的就是开发区能否给出土地。可见,投资建厂的企业家已把获得土地放在了第一位。
但是这些跑马圈地的项目却并不为一些投资人士所看好。
曼哈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进指出,生物医药属于高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不是设备和大楼。以中国的化学药和小分子药领域为例,这两个领域90%的硬件投入都属于过剩投入。现在国内生物制药的企业家都想做地主,王进十分担心生物制药业会不会走以前的老路。
王进进一步指出,近些年来中国讲究创新研发,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调创新,因为中国能做创新药的企业没有几家,而现在国际上的趋势是大药厂都没有很多原创,大企业都是买小企业研发出的新药。现在一个新药从临床前到临床Ⅱ期之间很少有人投钱,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应该把更多钱投入到全球的一些小企业做的新药研发项目中去,通过买来好的项目后再继续开发获得更大的收益。王进指出,目前新药研发的人才引进计划中太过在意引进科技人才,未来新药研发需要引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如此多的项目,需要复合型的CEO来管理这些项目。
源自《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