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杭州也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市区中心的西湖经过近年来的污染治理,绿波荡漾,杨柳依依,潺潺流水吸纳了市区的喧嚣。西湖边上的黄龙饭店来来往往的轿车川流不息,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人类基因组的科学家和中国各地科学家以及企业家风尘仆仆,这里将举行国际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研讨会。
杨仲毅,这个瘦瘦的小伙子提着一个陈旧的旅行包,操一口浓重的浙东山区的口音也到这里来报到了。小伙子五年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遗传研究所,当时中国的基因研究还是不那麽引人注目的冷门学科,北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便接受家乡企业的邀请回到了浙江台州的老家。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做一名车间主管,并且一干就是五年。杨仲毅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药业公司是生产化学药的,和他的专业关系不大。这两年生物基因技术和此类药品的研究开发进展很快,公司要追踪最新的技术进步状况,寻找药品开发的投资机会。因此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车间主任成为公司经理的得力助手。
这次在杭州举行的国际研讨会由杨仲毅的浙江老乡杨焕明主持。虽然两个与会者都是浙江人,又都姓杨,但是杨焕明如今却是中国基因组研究的第一号人物。杨焕明现在的官方和各种民间职务可以列出一长串,最主要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和民营官助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两个职务。
杨焕明出身在中国东南沿海温州市属下的一个叫乐清的小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号称中国第一山水诗人的谢灵运,和着名学者郭璞等许多文人墨客。然而如今温州人却以中国的犹太商人而为人们所熟知。温州的纽扣占世界纽扣总销售量的 90%,温州的小餐馆更是可能出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个偏于中国东南一隅的城市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许多中国人都不太会相信,通向温州的铁路,以及温州机场都是以民营投资为主建设起来的。正是这样的土地孕育了杨焕明这样具有商业潜质的科学家。
世界对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视开始于 1986 年。这是由人类治疗疾病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美国科学家杜柏克指出,人类基因组研究是肿瘤研究的转折点,因为肿瘤不是单基因变异问题,而是多基因的变异问题,是基因组的问题。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基因组学的第一份标书。而中国对此的重视则开始于着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1997 年 7 月谈教授给江泽民主席写了一封"中国基因工程研究产业化现状和对策"的长信,江泽民对此作了批示。这一切虽然比发达国家晚了大约 10 年时间,但在中国的起步速度很快。当年冬天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开始筹划成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杨焕明被聘任为中心主任。随后留学海外的基因研究科学家于军、汪建、刘斯奇等人加盟,而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中心建立之初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资金匮乏,人才短缺。在遗传所的支持下,他们首先申请了"云南耐热菌"测序的科学课题,争取到中科院少量的重点项目经费,并以此名义用赊账的方式购买了叁台价格昂贵的测序仪,由此拉开了中国基因测序的序幕。而更进一步,参加"国际测序俱乐部",并进而融合技术,分享成果才是杨焕明的真正目标。很快杨焕明的团队用自己的初步成果赢得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认可。1999 年 9 月 1 日在伦敦举行的第五次人类基因组测序战略会议上,确定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1% 的测序任务。
任务接下来了,经费尚无来源,等待上级拨款显然没谱。中科院遗传所每年研究经费总共不过 500 万元左右,仅仅是"吃饭钱"而已。而承担 1% 测序项目任务少说也得 3,000 万以上,并且任务的时间限定就是一年。到时候拿不出产品不仅将使中国科研形象大大受损,并且将影响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这时温州人的商业才能发挥了作用。杨焕明的家乡乐清市的父老乡亲不仅为这个家乡的才子感到骄傲,而且看到了基础研究背后可能存在的巨大商机,他们毫不犹豫地掏出了 800 万人民币。杨焕明和其它几个创始人用自己科研转让费又集资了 500 万元,一个民营的非赢利的研究机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诞生了。
测序项目正式启动后不久,国家对项目的支持也开始落实。为顺利完成测序任务并开展进一步研究,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组建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这样 1% 的测序任务由华大,北方中心,南方中心叁家共同协作完成,其中华大占 55%,南北两个中心共占 45%。科技部和中科院共拨出科研经费 4,500 万元,由叁家机构根据测序任务量分享费用。
测序工作进行的十分顺利,2000 年 5月, 中国叁家科研单位通力合作,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所负责区域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同年 6 月 26 日,美、英、日、法、中六国同时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这项划时代的贡献实现了人类在基因层次上对自身的认识。一时间各种媒体夸张式的宣传铺天盖地,甚至有媒体以"人类基因图谱绘制,你可以活到 1,200 岁"为通栏标题。
中国大陆 A 股市场也随之作出了强烈反应。和基因研究开发相关的公司,甚至整个生物制药板块纷纷飘红,不少股票直冲涨停板。面对各种各样的炒作,杨焕明倒显得较为冷静。他不止一次地向人们解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对生命奥秘的研究的确向前大大迈出了一步。但是千万别忘记,自然界用 40 亿年的时间造就了人类这样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我们对基因的真正了解还太少太少,自以为是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在接受采访中,他还对某些不成熟的基因治疗,转基因食品等问题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正是出于对生命现象和自然伟力的敬畏,杨焕明作为中国基因研究的主导人物之一,极力倡导生物资源的序列化、产权化、产业化研究。为充分保护、利用和开发生物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请注意,这里首先提到的是保护,其次才是因势利导的利用,最后是水到渠成的开发。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杨焕明领导的华大集团,在中国建立了最强大的 DNA 测序技术平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测序仪 81 台,日测序能力达到 7 万个反应,可产出近 3,000 万个个基。它们还拥有世界一流的生物信息处理系统和中国最大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拥有中国运算速度最快,存储量最大的曙光计算机系统。目前他们正在研究的 20 个重大项目,涉及人类基因、水稻基因、家猪基因、药物开发筛选等多个领域。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华大基因将成为 20 世纪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生物基因研究领域有北杨南陈之说。北杨自然是指北京的杨焕明。南陈是指在上海的陈竺。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就籍贯来说,杨焕明和陈竺都是南方人,就工作地点来说,如今陈竺最主要的职务已在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并且主管生物科学研究,如今是杨焕明的顶头上司。陈竺在中国有成就的科学家中是比较年轻的少壮派。1989 年在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做教授,兼任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如果说杨焕明的团队和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客观上把握人类基因的排序,构建人类基因图谱的框架,那麽,陈竺领导的团队则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到人类致病基因的靶点,从基因功能的角度寻找突破口。
在这一次杭州人类基因组国际研讨会上,陈竺可谓来亦匆匆,去亦匆匆。头一天晚上 9 点多下飞机,第二天上午做了一个多小时演讲,随后立即便 回北京了。但是就是这一个多小时仍然给与会的中外科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的主题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肿瘤基因转录调控疗法的模型。"陈竺流畅的英文演讲和解答,并配以简 明了的幻灯资料介绍,提出了一种创造性的基因疗法:让恶性细胞改邪归正的教育疗法。在大量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陈竺提出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方案已在美国通过了叁期临床实验,FDA 已批准产品正式上市,为中国中药通过主流渠道直入国际市场闯出了一条新路。
陈竺领导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座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的生物园区。这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好,集聚生物基因技术企业最多的高科技园区。和华大中心相比,南方中心的官方色彩较浓。其初始资金来源于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的一些医疗科研单位。后续资金主要来自国家"863""97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的创业基金。南方中心也承担了一小部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但更主要的集中于疾病基因组平台和功能基因组平台的建设与研究。它的遗传学研究部和功能基因组部最有特色,目前已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型的技术体系,成功定位了若干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相关的人类染色体区域,并初步找到了一些突变基因。还对人类造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出现过程和发育调控取得了某些进展。用陈竺的话来说,人类基因组测序只是展示生命的天书,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是更重要的是读懂这本天书。并且这本天书又过于复杂,我国目前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都很有限,只能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基因组功能的研究上,把枯燥的 DNA 语言与药物开发,基因治疗等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做出贡献。
谈到中国基因的产业化,不能不到上海的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去看一看。这是一家号称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基因组研究、应用和产品开发企业,据称资产规模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毛裕民领衔。旗下拥有集基因克隆测序,基因数据库检索,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分析,基因功能研究,基因专利网络服务等一系列下属企业。中国大陆的主要新闻媒介几乎都登载过该公司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的情况,但稍微深入的采访就发现实际状况远不是宣传的那麽乐观。
联合基因最引为自豪的,并花了很大财力克隆出几千条人类全长新 cDNA,并且同时在国内国外申请了几千项基因药物发明专利,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发明专利至今没有一项获批准。顺便说一句,美国专利局已批准了 2,000 多个基因克隆方面的专利,而即使这些批准了的专利,绝大多数离产业化的距离还十分遥远。然而就是这些尚未获得专利权的基因,却获得了一些机构的认可。2001 年 6 月,联合基因以两条自主产权的基因作质押,获得了上海银行 1,000 万元人民币的贷款。
联合基因成功融资的实例还有,2000年 8 月 28 日以基因芯片技术作价 2.5 亿人民币,公司称这一合作创造了中国单项技术作价之最。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出现金 2.5 亿元人民币,共同成立中国最大的芯片公司,这一合作曾经给作为上市公司的星湖科技带来一时的风光。但是细心的股票投资者发现,这项投资还有一条重要的附加条款,联合基因必须保证星湖科技的投入资金回报率不低于 20%,低于此数由联合基因补偿。目前在全球范围的生物基因的产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美国两千多家较有规模的生物技术公司赢利的只有 20 多家,盈利比率为 1% 左右。中国国内的不少专家也认为,基因芯片作为基因产业过程中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值得探索的。但是目前科学发展的阶段,无论将其用于医疗诊断或者药物筛选都还离产业化有相当的距离。采访中我们无法得到联合基因保证的资金回报率的收入来源。
在杭州召开国际基因组学研讨会期间,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也派出了一名副总经理参加了会议。这是一家公司成立于 1993 年的基因工程公司,96 年在国内第一家研制成功快速生长白细胞的基因特效物"吉粒芬"(RHG─CSF)。当时由于质量可靠,价格较国外产品低,很快占有全国同类产品 20% 的市场份额。但是近年由于同类产品增多,竞争激烈,目前正面临价格下降,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双重挤压。他们现在正打算在生物基因药物方面做新的探索。据介绍。该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的有 6 个品种,2 个处于前期调研阶段,1 个处于临床前研究,3 个处于试验室阶段。他们正受到资金不足,研究力量不够等多方面的制约。但是这位副总经理还是显得很有信心,他认为再坚持两到叁年,他们的开发将会取得突破性成果。他说,药物开发急不得,不管是化学药还是生物基因药,都要一个试验一个试验地做,每期临床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观察周期,他们有耐心慢慢积累。
中国目前有几百个象杭州九源基因工程公司这样的生物技术企业。企业规模都不大,但在某一技术领域有自己的特长,并形成了一些可以真正进入市场的产品。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有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干 素、人胰岛素、集落刺激因子等18 个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投放市场。人工血液制品项目完成实验室和小试研究,进入中试开发阶段。新型治疗性乙肝疫苗已获得国家专利,并已进入国际专利(欧洲)实质性审查阶段。其它还有几十种新生产品处于不同的研制阶段。
资料显示至 2000 年末,中国生物基因类药物的年产值已达 72 亿人民币。有专家预测,未来若干年内,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年均增长率将不低于 12%。尽管这些数据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序幕已经拉开,高潮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