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赎买是抢劫 “本地人掠夺”与身份赎买](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505788923449.jpeg)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9月7日表示,复旦大学2011年达到此目标后,继续努力贯彻相关精神,在招生和培养上会有许多重大变化:1. 大幅降低在沪招生人数,在沪招生规模占招生总人数的高峰值是65%,今年为22%,2014年年要压到20%;2. 减少长三角招生人数,增加中西部招生人数,尤其是医学专业。 招生结构调整背后是各地区考生的利益,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增加外地考生的量被分给了很多省份,因此,对于单一的省份而言,这个比例增加不多,也就并未引起各地的反响。但对上海一地而言,分给各地的蛋糕都是从上海挖出去的,对于各地虽然是杯水车薪,但对上海却是实实在在的,可想而知这个表态会激起巨大的反响,除了考生与家长的声音之外,也有很多一直以来的情绪化声音。由此也反映出,这个招生数量的调整问题,本质上仍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冲突,特别对于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开放、自由的市场带来福利改善的道理,实在是老生常谈。不过,有几个概念也可在此普及一下。 这次复旦杨玉良校长宣布招生调整之后,就有人在网上说,既然招20%那么上海财政也只支持复旦总经费的20%。这个说法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却隐含着“本地人掠夺”概念。 中国的地方财政,从收到支的过程存在三次概念转化。按照中国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情况,发达地区的税收是由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户籍人群贡献,这个税收缴纳之后,由户籍群体概念转变为了地区概念,变为地区财政,最后再次转化为户籍概念,变为当地户籍人群的福利。在这个概念的三次转换中,一部分外地人创造的财富,变为了本地财政支出,成为了一些人想象中的“某某地区人民的血汗钱”—一个完整的、理所当然的“本地人掠夺”过程悄然地完成了。在这个本地人掠夺后面,则是“身份的赎买”概念。 地方政府清楚地明白“本地人掠夺”的好处,也知道越是高学历、高技能、高资本的人所能创造的财富越多,所以,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吸引这些人安家落户,给高净值人群提供更好的福利,拥有人才引进居住证的人的子女可以参加当地高考,和当地户籍学生享受同样待遇。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的户籍身份改变了,这种改变本质上是通过缴纳财富来取得的,是一种“身份的赎买”。实际上,对于有着老龄化趋势的城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社保、医保,进而维持一个地区的户籍身份的价值。也就是说,源源不断的外地人口支撑了一个城市的户籍身份价值。 实际上,不管是否有户籍,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源源不断涌入的高学历劳动力始终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的动力。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但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口中,一个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留在美国,是美国抢中国的人才,而一个西部学生到一线城市读书,并留在那里,就成了去城市抢资源?其实,道理他们都懂,只不过涉及自己利益,或者仅仅自以为损害了自己利益的时候,盲目地屁股决定脑袋而已。当然,不可否认,涌入的高质量劳动力必然会损害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人的利益,这本是市场竞争造就繁荣的硬币的另一面。 而且,从更大尺度上看,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邓小平的论述可谓是庄严的历史承诺。而两个大局的论断中,教育资源的倾斜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一个最基础的、最深刻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