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经营将给中兴带来满意的回报
作者:周展宏
年初,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在其位于深圳的总部开了一个小规模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公司获得三项国家级专利奖,其中包括通信系统设备产品类唯一的金奖。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奖是国际认可的奖项,但中兴通讯的获奖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这家通讯设备厂商早就被公认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有知识产权意识的高科技企业。
近几年来,随著市场竞争的加剧,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越来越多,中兴通讯的同城兄弟、主要竞争对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思科的诉讼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同时,一批有远见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投资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并注重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中兴通讯 [2003 年度财富(中文版)中国上市公司 100 强第 28 位] 去年的合同销售额高达 252 亿元,其中 50 亿元来自海外市场。如此规模的高科技公司视自主知识产权为战略资产实为顺理成章。
中兴通讯开始把知识产权规划作为公司战略是在 1998 年。目前,中兴通讯的法律部设有知识产权科,在总部,按照产品线设有 20 多位知识产权经理,这些人不仅拥有法律学位,也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在各地的分公司,还有 85 个知识产权联络员,他们负责总部与分公司之间知识产权信息的传递。一个产品的诞生会经过预研、立项、研发和验收四个阶段,知识产权经理和联络员要全程参与这四个阶段。比如在公司预研一个产品的时候,知识产权经理要进行知识产权的检索。此外,公司对研发、市场和管理人员都有经常性的知识产权培训,如基本知识、专利文献的有效利用、专利风险的有效控制、专利知识产权增值等培训。“通过培训来改变人的意识,意识影响行为,行为通过强化变成习惯”,中兴通讯法律部部长郭小明认为这是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史立荣最欣赏的企业是美国高通这样一家“经营知识 产权的公司”[参见财富(中文版) 2003 年 7 月号《高通:注定的赢家》一文]。高通曾经是一家手机和网络设备生产商,但在 2000 年将这两块业务出售。如今的高通自己不制造任何产品,每年 30 亿美元收入的 84% 来自于手机芯片组(高通只是设计芯片,而将生产外包)和使用 CDMA 芯片组的技术许可,其 98% 的利润也来自于这两项业务。史立荣说,“高通每个工程师都要配两个律师”,而这也是中兴通讯的榜样。中兴通讯的技术中心也有一个标准化科,并有 80 多个标准总监,专门研究如何把技术变成专利、让专利形成标准。中兴不仅参与许多国内通信标准的制定, 而且也开始参与一些国际通信标准的制定,如中兴通讯在 ITUT(国际电信联合会电信分组,为国际主流电信标准制定组织)中已获得了三个新标准编辑席位,即参与三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这是通讯行业比较推崇的模式”,史立荣说。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中兴通讯 45% 以上的员工都是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 10% 以上──无论与哪种类型的中国企业相比,这个比例都高得惊人。在 16,000 多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超过 75%;截止今年年初,专利申请数达到 1,600 多件,其中 90% 以上都是含金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而且申请授权率(申请专利数与获得批准专利数的比例)达到 98%,而目前中国企业专利平均授权率只有不到 30%。最近,政府公布一份手机行业专利状况分析报告,中兴通讯拥有的专利数量居中国国内厂商之首,并遥遥领先于第二位。
中兴通讯管理层相信,通过研发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经营,未来将获得满意的回报。虽然公司目前对知识产权的经营才刚刚起步,也已经与其他公司进行少量交叉技术许可,但这方面的收入还没有进行测算。“今后,通过技术许可实现知识产权的增值将是公司努力的方向之一”,史立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