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2009中国营销
必和必拓是这场博弈的发起者。它利用竞争对手因现金收购加铝而背负巨额负债的时机,乘虚而入,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淄博力拓铝业有限公司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 第二章 功亏一篑 中国铝业入资力拓集团](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505066116848.jpeg)
必和必拓2007年11月对力拓发动的要约有两重作用。如果要约能被力拓股东接受并获相关政府机构批准,自然能使其受益匪浅。但是,必和必拓恐怕对收购在政府审批上的难度也有思想准备,而且从其要约的溢价程度来看,必和必拓对力拓也未必是志在必得。必和必拓在中铝购股后做出的第一次正式要约时提了一次价,此后就没有再提价;而且,必和必拓始终坚持换股收购,要约里没有包含任何现金,也显示了它在财务和估值上的谨慎(关于现金收购和换股收购的对比,本书第六章有较详细的介绍)。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必和必拓更是果断地撤回了要约。 那么,必和必拓要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要约延缓了力拓改进资产负债结构、减少负债。要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力拓在资本市场上迅速进行融资以降低负债率形成障碍。而且,要约也促使力拓管理层没有在收购加铝后利用矿业市场尚余的繁荣期,果断出售非核心资产;等到力拓意识到失误时为时已晚,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力拓出售资产变得大为困难,而且价格也大大缩水。 甚至有分析认为,必和必拓的要约,是必和必拓为了延迟力拓出售资产、修补资产负债表而做出的战略佯动;当金融危机真正爆发时,必和必拓大功告成,撤回了要约。29为此必和必拓在18个月内在银行贷款承诺费和顾问服务费上共花去了4.5亿美元,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2009年,当力拓在中铝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后,必和必拓卷土重来,提出与力拓在西澳州铁矿上合资。鉴于情势变化,必和必拓这次提出了一个平等的合资方案,更易于为力拓方面接受。必和必拓也许对合资方案通过政府审批确实曾抱有希望,但这个方案最直接的后果是防止了力拓与下游的中国客户深度结盟,乃至促使了力拓与中方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