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早在 1920 年就设立了工商管理教育系,在中国大学中是最早建设管理教育体系的。1985 年,复旦大学率先恢复管理学院,随后成为国家首批 MBA 和中外合作项目试点单位。20 年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复旦管院”)始终处于中国百余家商学院的前列。在财富(中文版)历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商学院”调查中,复旦管院也一向稳居前三位。尤其是自 2001 年年中郑祖康担任院长以来,复旦管院的“精品化”特色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在接受财富(中文版)记者黄翔采访时,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郑祖康一再强调,复旦管院的独特优势就是坚持质量领先的精品化理念和模式。
财富(中文版)问: 能否具体谈谈复旦管院以质量领先的精品化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含义?
郑祖康答: 首先,我们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来看。从 70 年代末我国恢复管理教育开始,几乎全国所有高校管理学院的师资都是来源于数学系、经济系,甚至物理系和系统工程系。管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新兴学科,在传统的文科中融入了大量的数理工具,在传统的理科中又充斥著大量的应用。当时的管理学院师资缺乏专业化、系统化,我院就不断派遣教师到国外去访问、进修,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学教育规范和体系,仅去 MIT 学习的累计就有四五十位。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与发展,我们已经培养起了一支既深谙中国市场环境、又熟晓全球经营管理发展动态和最新理念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从 1996 年开始,随著我院国际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合作方式的开拓,师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学院还从国外知名商学院聘请资深教授前来讲学、授课。另外,我们还聘请知名企业家、业界资深专业人士担任企业教授,为我们的 MBA、EMBA 学员开设课程。
问: 你是不是认为师资力量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答: 是的。但高质量的办学,需要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我们还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教学管理要求,在招生、教学管理、职业发展等各个环节,都坚持了高质量、严要求的原则。具体来讲,有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生源考核体系。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源选拔和考核机制,采取笔试、面试和背景审查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我们每年 MBA 笔试的录取分数位居全国前茅,但即便是成绩达到分数线的考生,在面试中还要面对 40% 左右的高淘汰率。面试主要是考核考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我们还会逐一对考生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推荐人评语等予以评定。今年,我院还将采取“MBA 职业面试官”的举措,这些职业面试官主要由学者、知名企业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组成,他们都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持复旦大学“MBA 职业面试官”上岗证才能主持面试。
二是严格教学管理。只要是复旦管院的 MBA、EMBA 学员,无论职业背景、资历如何,都必须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纪律。以 EMBA 教学为例,我们规定学员如果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 3 门功课的成绩是 C,就将被取消获得学位的资格。
广泛和高质量的国际合作是我院的一大特色。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我们同样坚持精品化发展的原则。具体说就是,我们一直坚持与世界上优秀的商学院合作,比如 MIT、挪威管理学院、香港大学经济及管理学院、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等。我们的合作伙伴不仅要具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誉,在 MBA、EMBA 教学方面也必须是卓有成效的。目前,我们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与境外著名商学院合作开办学位教育项目最多的管理学院。
问: 你刚才提到优化生源,请问复旦管院选择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答: 复旦管院的学生有两个优势: 第一,商业知识和感觉非常好; 第二,外语很好。这两点为我院的国际化发展和精品化教育提供了保证。复旦 MBA 的录取比例目前保持在 6:1 到 7:1,EMBA 的录取比例在 4:1 左右。这一指标应该能说明问题。
问: 从商界的反馈和报考人数上看,MBA 似乎在降温。你怎么看?
答: MBA 报名人数有所下降,这是市场理性回归的一种表现。MBA 的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正如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一样,市场对 MBA 的需求量也不是直线上升的。就当前中国的实际经济形势而言,MBA 市场还有很大的缺口,东部要振兴、西部要开发,都需要大量懂得管理知识、有实战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但 MBA 在国内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的确有过热的一面。美国的 MBA 教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也是经过了几次反复才发展到今天比较成熟的状态。去年全国 MBA 的报考人数已经明显下降,我预计,今年即使下降,也是有限度的。对复旦管院的报考者来说,报名人数少,应该是个好消息。
问: 财富(中文版)历年的调查都显示,相对于管理学位教育,中国经理人认为针对高管人员的培训更紧迫。你怎么看?
答: 我同意。企业的高管人员由于繁忙的工作,无法抽出较长、较完整的时间用于课堂的学习,但他们希望补充知识、了解动态,尤其是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课程,需求的确不低。虽然许多机构在举办这样的高管培训项目,质量层次不齐,但加强培训利大于弊。
问: 您如何看待媒体的商学院排名?你认为哪些指标在评价商学院时是最重要的?
答: 现在国内很多机构做 MBA 排名都是有商业目的的,不但无法保证公正性,同时也可能误导消费市场。我个人认为,被考察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术资源、研究贡献、学生服务、国际合作经验以及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都应作为排名的重要指标。
问: 你怎么看待中国的商学院的发展模式?未来中国的 MBA 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答: 中国的 MBA 教育学习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很正常的,因为 MBA 教育本来就是舶来品。中国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是随著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即从封闭自守到对外开放、从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到面向市场、从面向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到面向国际的开放型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学院也在转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成长。工商管理教育体系最发达的是美国,所以向美国学习也是很正常的过程。我相信,管理具有世界性,只要是具有科学性的事务,我们都要学习、借鉴,这也是我们国际化的一个出发点。在发展之初,我们同国外商学院的合作办学,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未来,我相信有中国特色、具有个性化的 MBA 教育将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