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人才流失现状 中国应当直面人才流失的现状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国家曾计划连续3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1%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这一计划又被称为“985工程”。北大、清华是中国内地最著名的两所大学,也是最早获得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拨款各18亿的高校。然而,根据中国科协2008年的数据,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超过美国本土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留学生出国深造是好事,然而问题是这些中国的大部分科学与工程博士都会孜孜不倦地走着“在美找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人”的道路。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一份统计,1990 至1999 年间在各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为87%。因此,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韩国、日本也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但日本、韩国的留学潮与中国有最明显的区别:在经合组织这一统计中,非美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上世纪最后10年留在美国的平均比例只有大约47%,韩国只有39%,而中国却是只有13%的理工科留学博士回来。在领军人才上,日本有9名日本血统的人先后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部分在美国留学或工作过,但只有一位不是日本籍;中国有7名华裔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4人出生在中国(即本来有中国籍),但全部都拥有或曾拥有过美国籍,目前只有台湾的李远哲等少部分还是中国籍。一位在日本的留学生《人才战争》出版后写信过来说:这本书出版太及时了,日本早就在“截流”中国的顶尖人才,日本媒体就报道过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后藤敏研究室,29个研究人员中有28个是来自中国清华、科大的高材生,令人深思。

     通过移民出去的人才以及携带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资本的商业人士可能更多,中国新闻社《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估计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aihuau.com华人约有600万。一位叫武夷山的研究者甚至声称:“仅在美国的华裔高端人才就至少是中国大陆高端人才的11.5倍。”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美国目前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来自外国出生,而这些外国出生者有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远高于留美学生更多、却“屈居”第二的印度(14%)。例如美国2004年将探测车送上火星,探险车着陆系统首席工程师李炜钧与计划飞行主任陈哲辉都是中国出生的华人;但在中国,目前还只在把探险车送上月球的阶段。

     目前,中国留学生尚在海外的数量也是惊人的,已超过100万大关。截至2008年,中国内地总共派出140万留学生(2009年可能超过160万,这一数据还没包括先移民后留学的人,即获得了外国绿卡,然后再到国外读书,国籍却还属于中国),却只有39万人回归。遭到有些质疑,有些人认为只要是在海外正进行学习以及在海外的工作中有 “学习”和“为祖国”成分就都不算是“滞留”——“滞留”是将归而未归,所以“百万数据太夸大”。但我认为这可能没有正确理解“人才外流”、“人才滞留”、“人才流失”、“人才归化”等概念。目前,中国95%以上的留学生是自费,很难判断有多少为祖国学习的成分,而且很大部分人在海外工作和学习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去留未定。因此,“滞留”只是一种表示“停留”时间状态的中性词,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不管将来回不回国,只要没有“入籍归化”所在地就都是“滞留”,因此,“百万数据”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我也不认为“人才外流”、“人才滞留”就一定会带来“人才流失”。相反,任何国家不可能在“闭关锁国”中获得发展,落后国家也需要派出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然后传递回国内。但问题是在中国这一具体背景下,就跟日本、韩国留学潮就完全相反,中国“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没有回归,例如韩国首尔现代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在韩国举办奥运会和开始产业升级后的1992到1995年,在美获得理科博士的韩国留学生中留在美国的比例仅为20%,但在奥运会后也同样开始产业升级的中国,这一比例可能只是理科留学博士回国比例还差不多。因此,中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政府的人才培养变成了“为他人作嫁衣”,巨额教育投入成为了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补贴,“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会出现问题。

     不过,遏制人才流失的方式也肯定不是闭关锁国,国家应该支持出国留学和来去自由,以便培养能在全世界竞争的顶尖人才,包括日本、韩国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但是,我们不能把优秀的青年送出去后,就忘在了国外,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硬件基础上去了,人才就自然会回归。事实上,十年前1999年的留学生回归比例还有35%,但2008年回归比例反而下降到28%。因此,国家必须在政策、行动上体现出真正重视人才,推动人才回归也鼓励人才环流以及在海外贡献祖国,通过完善有关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以及整体的环境、土壤、配套政策,来挽留我们优秀的人才与吸引海外杰出的人才。诚如印度前总统卡拉姆所指:“怨天尤人或只唱爱国主义的高调,对阻止人才流失于事无补,政府应该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才能使人才留下来”。

 国内外人才流失现状 中国应当直面人才流失的现状

     中国在全球化中正面临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的阶段,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中国发展高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人才也需要知识经济体系来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总量都已经非常庞大,不缺乏资金和硬件,而只缺乏人才,全球金融危机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机遇。因此,中国已经到了遏制人才流失、取出海外人才储蓄、主动吸引与争夺外籍顶尖人才的阶段,“千人计划”的出台也意味着中央开始意识到这些情况并着手采取措施。不过,中国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国人才战略还需要继续努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2825.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应对市场风险 应对中国市场人才问题的四大方法

     短短30余年间,中国大陆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同时由于劳动力供应充足且成本相对较低,中国成为服务全世界的制造业大国。然而现在,经济的增长以及充满希冀的新参与者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即日益难以找到和留住人才,并且这种人

外企人才 外企的人才困局

  在外企急需网罗更多优秀人才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的时刻,一种潜在的人才危机却日趋呈现,给在华外企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到2010年底,外企享受多年的“超国民待遇”宣告结束。今后,内外资企业将在中国市

培训投资回报率 如何衡量人才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在中国担任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时期,我们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投入了许多资源为企业植入 “人才培训的文化”。当时,我们不但针对企业内资深管理层进行培训,同时也向中层的管理人做培训。我们有密集的研讨会,也计划针对区域管理

声明:《国内外人才流失现状 中国应当直面人才流失的现状》为网友哇塞你好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