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拿业绩说话,一个受专业人士推崇
文 | 本刊记者 王春梅
谁也没有想到,在美国次贷危机深不见底、股市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针对欧美金融服务企业的投资还能赚钱。
3月19日,作为电子支付服务行业全球著名品牌的Visa公司(NYSE:V)在纽交所上市。IPO前,中国人寿入股3亿美元,成为其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按照3月28日的收盘价,中国人寿实现账面盈利比例高达43%。在近来中国金融企业海外投资均大幅折价的背景下,中国人寿作为目前惟一的“翻红者”格外引人注目。
这笔投资也是中国人寿除H股投资外,首次进军国际资本市场。
Visa此次以每股44美元发行4.06亿股,筹资178.64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IPO,也是仅次于工商银行和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的全球第三大IPO。
在3月26日中国人寿于中国大陆和香港同步举行的年报公布会上,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阐述了这笔投资的缘由。据他讲,在电子支付领域,Visa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07年,Visa的信用卡交易处理量为4400万笔,并将以11%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排名第二的Master Card交易处理量是2300万笔。中国人寿认为,在电子支付取代现金和支票渐成趋势的情况下,预期未来3年,Visa的年均增长在20%以上。
在入股Visa之前,中国人寿对电子支付市场的关注也有迹可寻。去年初,中国银联为业务扩张增资扩股时,人寿就有出资意愿,并与前者达成协议,将在其新一轮增资扩股中入股5000万股。今年初,中国人寿又与银联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除美国外,Visa的业务在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增长非常快,对Visa的投资应是中国人寿在金融支付和消费金融领域扩张的又一次战略布局。因此,尽管中国人寿所持股票并无锁定期,但据有关媒体披露,中国人寿并无短期内抛售股份的打算。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此次也入股了1亿美元。
在中国人寿“出海”之前,国内另一大保险巨头早已在欧美金融市场掀起巨大风浪。作为中国保险企业最大的一单海外收购,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于去年9月到11月间,不声不响地分三次在二级市场吃进欧洲富通集团(AMS:FOR)的股票,并于11月29日宣布,以18.1亿欧元(约196亿元人民币)购入了后者的9501万股股份,从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占富通集团总股本的4.18%。在平安行动前,因次债问题富通股价已连续下跌4个月。平安在买入富通股票期间,富通股价既出现过22.5欧元的最高价,也出现过16.2欧元的最低价,但总体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平安的平均持股成本为每股19.05欧元。截至3月28日,富通股价为15.84欧元/股。平安账面浮亏约16.9%。与其他中资金融机构入股欧美金融机构接近或超过50%的亏损相比,平安的投资战绩并不难看。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番中国金融企业投资海外金融机构的案例中,平安是目前惟一采用从二级市场分批买入的投资者。在全球金融市场走势一时难以看到底部的情况下,相对于一次性的协议定价,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做法。
当然,不论是中国人寿还是平安都表示,其海外投资行为是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因此不会过多地关注短期股价的波动。平安之所以收购富通,是因为二者都兼备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运作模式相似。去年11月28日,平安与富通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写明,平安未来不仅可将占股比例增加到4.99%,还可以派执行董事、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加入富通董事会。
事实上,平安对富通的收购还有一个潜在附加值,此前,以苏格兰皇家银行为首、包括富通集团在内的竞购团最终击败巴克莱银行,成为荷兰银行的主人。根据荷兰银行的整合方案,富通将购得荷银在荷兰境内的零售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合并后的部门将管理约3400亿欧元的客户资产,而平安与富通业务合作的重点领域也正是在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果然,中国平安3月20日宣布,已与富通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拟购入吸收合并荷兰银行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后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全部股份的50%,参考价格为21.5亿欧元。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将与富通银行(富通集团全资子公司)成为目标公司的并列大股东,而该公司也拟更名为“平安富通投资管理集团控股公司”。这起收购应该是中国金融企业拥有控制权最大的一笔投资。
尽管在国内股市“恶名昭著”,但在专业人士眼里,平安的海外并购要比其他中国金融企业做得好。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说:“平安雇了很多国际化团队,做起海外投资就是不一样。它对次贷是有判断的。购买的资产管理部门是收费的业务,相对来说不会有很大问题。”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也认为,“平安从想再集资到海外并购,从战略上绝对是理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