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会选择收购而不是设立分行的路径“走出去”?并且收购的是比自己小这么多的美国银行?
董文标:民生银行发展了11年多,不能一直都是“草根文化”,一定要走出去,并且这笔投资肯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投资。首先它是一家上市银行,透明度比较强,影响力比较大;第二,它主要做华人业务,做贸易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进出口非常大,一年大概接近3000多亿美金,我们主要考虑将来为我们的客户服务;第三,更重要的是这个团队非常好。如果将来能够达到19.9%的股权比例,我们是最大的股东,很多决策主导权就在我们手里。他们也还在考虑继续加大收购兼并,我们将来会逐步让它成为北美市场最大的一个贸易银行。
我不可能现在去收花旗、收汇丰……那是蚂蚁吃象,不可能的。但是民生银行逐步地通过这样的发展,也会变成大象。现在来讲,不自量力的事民生不能干,我们只能干我们量力而行的事。我们的规模肯定比联合银行大多了。但我们的业务差不多,是门当户对的。
在美国市场上,我们认为还是通过收购方式进入比较好一点。因为设分行会非常困难。首先是时间问题,因为你没有任何客户资源,举目无亲,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审批上当然也有很多限制。当然优点是这家分行是你直属的、全资的,都是你说了算的,但是它发展起来会非常困难。我们国内几家银行到美国去设机构,到目前十多年,除了中国银行赚点钱外,其他全部不赚钱。第二,银行不单单是资本在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团队。我们就花钱去买这个团队,然后让这个团队好好去经营。直接到海外设分行,让我们十年不赚钱,或者八年不赚钱,民生银行还扯不起。
《中国企业家》:民生银行这几年国际化的道路,据我们观察,颇有些坎坷。2004年1月-2005年底,民生银行曾经两度启动赴港上市计划,均告搁浅。期间,你们还参与了对香港亚洲商业银行的竞购,但是又被马来西亚一家银行横刀夺爱。
董文标:当年民生计划香港上市,如果只卖3块多钱,坦率地讲,我可以卖掉。但是民生银行是纯民营企业,股东都是一些私营老板,我肯定要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不把他们放心上,他们就不把我放在台上,所以我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把民生卖掉。价格卖不上去,也是因为那时候民生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国际化程度不够,国际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所以公司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我后来就停下来,再沉一段,目的是提升民生银行的公司价值,让国际投资人了解民生银行,然后为投资人争取更多的利益。海外上市问题,今、明两年我们肯定会考虑,但一定要选择最好的机会,以此来推进民生银行的健康发展。
《中国企业家》:资本充足率一直是困扰民生的问题,最近一两年在国内外的连续收购和投资,资金上会有问题吗?
董文标:这方面没有任何挑战,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安排。马上我们会发大概150亿元的可转债,6个月以后就可以转了,其中一部分还可以做次级债,这样50%就是75亿元可以补充资本金。再比如2007年10月获批成立的租赁公司,有很多人都愿意参与这件事,总共是32亿股,民生占将近82%的股权,我只选一个战略投资者,如果以3块钱卖出去6亿股,今年就能套现出来18亿元。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12月底获批成立,民生出资1.2亿元,占股60%),民生也是最大的股东,现在有人来想跟我们进行合作,出价是5块钱,我卖出去2000万股,投资就收回来了。这些投资,我们都做过慎重的考虑,没有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