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造船“准、狠、快、灵”的风格,也许会为中国制造升级探出一条路——本刊编辑部
文 | 本刊记者 杨婧
浙江奉化市的松岙镇。远远就能看到:码头上塔吊林立,厂房、船坞、船台绵延数公里,一艘深红色集装箱货船停靠在船台边。如果无法想象这里的热火朝天,想想去年北京的奥运会工地吧。“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2012年,周六、周日不休息,要赶工!要赶工!”一位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人无暇理会“船”以外的世界。
这里是太平洋造船的一个基地,也是浙江省最大的造船码头之一,造船能力达10万吨级,可建造运输5600个标准箱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除此之外,太平洋造船还拥有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科技造船基地——奉化的湖头渡镇,它每年可以生产24艘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石油平台供应船,这些石油平台供应船都将销往法国。
目前,浙江大多数民营造船厂是“随单走”、赚一笔钱就撤的个体户,或者是滩涂模式的小规模船厂。而已经成立4年的太平洋造船凭借两个“高端阵地”,在高速增长的中国造船行业价值链上占据一席之地——被一些“国字头”的船厂称为“不可忽视的小兄弟”。在装备制造业,能够得到傲慢的行业大佬们的侧目而视,源于太平洋造船敢于以传奇般的速度走在行业周期前面。
“掌舵”太平洋造船的是45岁的宁波商人梁小雷。2003年以前,梁氏家族已经在轻工、零售、房地产、国际贸易等领域聚集了相当雄厚的资本。这一年,中国的造船行业正处于低谷。浙江省大部分岸线荒芜一片,“哭泣的造船码头”并不被当地政府或民营资本看好。作为一个“门外汉”,梁小雷却执意在第二次创业时爆出“冷门”,进入装备制造业中门槛高的造船行业。这多少让人觉得不可想象。由于太平洋造船目前处于紧张的上市辅导期,梁婉拒了记者采访。据接近梁的一位高管称:“造船行业,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的船,国有企业密集度非常高,对民营资本来说有相当多的瓶颈和门槛。但是,一旦突破这些瓶颈,就是巨大的机遇。”
2003年3月,梁小雷收购了宁波的浙江造船厂,这是其进军造船业的第一枪。仅8个月后,梁小雷再次出资1.39亿元收购了扬州江扬集团滨江船厂,并将其改名为大洋造船。这两家船厂都有着近50年的历史。它们原本是国有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当时已经陷入停产。
随着造船业行情的好转,从2004年到2007年,浙江造船产值从6亿元到28亿元的飞跃,大洋造船的产值则从3.2亿元猛增到24.7亿元。在扬州大洋造船新坝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大洋造船二期扩建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初步建成后马上投产,预计今年大洋造船的产值将突破50亿元。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报告显示,扬州大洋造船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进入世界造船企业手持订单50强排名。而梁小雷为扬州大洋造船设定的目标是:成为以“巴拿马以下船型”制造为主、年交船量在40艘左右的国内造船效率最高的船厂之一;预计到2010年年产值将达100亿元,同时将带来100亿元的配套产值。
“太平洋造船抓住了机会,2002年到2003年浙江省几家国有造船厂进行改制,国退民进;此外,抓住了市场,从2004年开始,世界造船业开始快速发展。在谷底那么多年的一个行业,2004年反转,这个行情谁能事先想到?”上述高管说。
然而,对于一个周期性明显的行业,今天发展的高点也可能是这个行业开始衰退的始点。太平洋造船又如何应对呢?梁认为,只有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管理能力和优秀的团队,而且能够跨地区甚至跨国发展的企业,才能在造船行业长久地发展。
2003年11月,梁氏家族企业春和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波邦公司(Bourbon)共同投资建立了太平洋重工有限公司。作为法国最大的船东之一,波邦公司目前拥有280艘船,而在订的船只数量达189艘。扬州大洋造船的海洋工程船全部供应波邦公司。目前太平洋造船的海洋工程船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为了抵御行业周期风险,梁小雷除了建造巨型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外,开始承接附加值更高的液化气船和特殊产品项目。去年6月,在南通启动总投资9亿元的LPG(液化石油气)液罐项目已经开始动工,今年完工后即将投入使用。
1995年,32岁的梁小雷和父亲开始第一次创业。父子俩在浙江临海共同创办临海春和工艺有限公司,第二年开始生产节日庆典灯并出口。此后,梁氏父子又进入了电器工具、旅游用品等轻工产品的生产。当时,父子俩的轻工产品出口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1998年,梁氏父子进入零售业,在宁波开设了首家“家世界”超市门店。到2005年,春和在宁波、金华、镇江、扬州等地的零售终端已经达到110家。这期间,梁小雷曾去法国留学,积累了广泛的人脉。
长年的共同经商,父子俩的经营思路一脉相承:定位要准,出手要狠,调整要快,信息要灵。与军人出身的父亲管理风格略有不同的是:回国后的梁更注重“激励机制”。在船厂业绩开始好转的第一年,梁很快地给每位中层管理者配备了一辆“花冠”小轿车。
2008年3月,太平洋造船进入上市辅导期,IPO计划筹资6.6亿美元左右。作为衡量大宗商品航运成本的关键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altic Dry Index)在2007年一年里已上涨了一倍多。在梁小雷的盘算中,必须赶在波罗的海指数接近历史高峰之前筹集到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