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本刊记者 苏旭
说起来,“山寨货”的老祖宗应该在浙江才对,可如今“山寨货”最重要的基地在广东,这个现象蕴涵了什么样的意味?
山寨早就不稀罕了。2008年12月3日,《新闻联播》上一段两分钟关于山寨的讨论,让这一概念彻底深入人心。
一般认为,山寨起源于山寨手机的兴起,其标签就是价格低、功能多、样子新。当然,这里的样子新,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品牌机。
从山寨手机开始,到山寨笔记本电脑、山寨平板电视……山寨的江湖愈见神通。
不过实际上,“山寨”的提法,最早是来自香港。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在粤语中,“山寨”一词也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
按照这个解释,若是再归根溯源一点,“山寨”似乎可以上溯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温州仿名牌皮鞋皮包,还有义乌的小商品……这么说起来,“山寨”的老祖宗应该在浙江才对。
然而,如今浙商似乎遗忘了“山寨”,眼睁睁地看着山寨经济的蛋糕被纷纷蚕食。
其实,“山寨”这一称谓亦正亦邪,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知。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至少在当下,山寨们抓住了一轮机遇。说得再冠冕堂皇一点,山寨们算是紧跟形势,抓住了“内需”的大市场。
有人认为,山寨精神其实是一种创新的精神。这个意思虽然稍嫌偏颇,但还是有它的道理。“大众”要的是什么?最好是物更美价更廉,要能够低成本地享受高科技。这不需要点创新精神还真不行。
浙商缺少勇气吗?早年脱胎于草莽的浙商,显然不缺勇气。那是少了点创新精神?这几年浙商一直在提更新换代、转型升级,似乎也颇有创新意识。
那么是浙江缺少“山寨”的环境?
据说,在广东,只需要几个人,稍微掌握点手机的技术知识,就可以立刻成立一家手机制造公司,大量的山寨机就是因此而诞生。在广东、江苏一带,IT产业的完整布局为在那些区域诞生山寨机、山寨本提供了环境基础。
可见,如今的“山寨”与当年义乌小商品时代的“山寨”是大不相同。当年的山寨,是简单的COPY,没有技术含量,与“科技”几乎沾不上边。而如今的山寨,是对高科技的低成本改良,是技术融入大众的狂欢。而这也是山寨货与假冒伪劣产品的本质区别所在。
孙黎在《向山寨科技学什么》一文中提到:哈佛商学院前院长吉姆·克拉克和前副院长卡利斯·鲍德温对IBM开发360计算机系统的研发过程进行研究,首次发现了aihuau.com模块化在大型研发项目中的重要作用。但估计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研发思想在中国得到最先应用的,不是大型研发机构,而是山寨!
山寨模式无意中正是利用了现有的模块化分工,从而实现迅速开发部署,最终达到产品迅速更新换代的结果。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最终还在于有没有成熟的分工体系,有没有一个能让人异想天开的“山寨”土壤。
现如今,山寨机中的许多已经转正了,有了自己的品牌,走上了光明大道。山寨笔记本电脑则几乎实现了整体转型——如今来势汹汹的“上网本”,不就是早年的“山寨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