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主流历史
五道口人身上,大都有一种相近的气质,但和同学们比起来,王巍有那么点特别。最重要的,是他从来不主流,但又从来都离主流最近。五道口同学的聚会,一般而言没了他就没气氛,这倒不是因为他出生的地方离赵本山家不远,而是他这人天生就喜欢把各种各样的东西联结到一起—或者说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联结在一起。因为这个,从1985年毕业离开五道口,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带有这种特别复杂的、相互交叉着的轨迹—他从未曾老老实实地只热爱过一件事。
比如说吧,1985年一毕业,他就开始了身份复杂的折腾,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国家科委、北京社会经济研究所里都有他的职位,这期间他忙于“把知识商品化”,至今行里人都承认,他是中国最早的书商,是第一套企业家丛书的作者,“走向未来丛书”第四批作者。到1987年,他已经赚到八百万,“是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了”。那时,他还给科委帮忙,科委属下的“赛特”集团,名字就是他起的。
采访到后来,我们所试图描述的、五道口学子们翻云覆雨的时代,竟无处不有他的身影。他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五道口的小文,“近年的金融圈中,五道口渐起声名。交往之中,人们往往对我的五道口背景大表敬意,常常令你有狐假虎威的窘态。名实相争使我多次暗誓,决不与五道口身份认同。然而,只要你仍在这个行当里混饭,总是让你抬头不见低头见,难以摆脱这一种情缘,奈何!”
1987年,他折腾书折腾得没了兴趣以后,就毅然放弃他已经有的,出国去了。到了美国福坦莫大学去拿经济学博士学位。不过在美国他也还是没闲着,仍然什么都掺和掺和,什么也都搞得不错。1988年,银行系统的几个人在美国搞一个座谈,让他去当翻译,今天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的掌门王波明,当时也在美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也去会上做翻译,俩人聊天,王波明说,我们在搞一件“伟大的事”—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王巍跟他们说了合肥会议的事,可能长期在国外吧,王波明他们听了挺惊讶,王巍就建议说人家先提了这个,我们从规范的角度再提,这样比较新。当时参加讨论的还有高西庆、李青原等,一共8个人,后来王巍执笔,王波明、高西庆、王巍三个人联合署名。这篇5000字的东西被快速拿回国内,给了财政部长张劲夫,之后又给到谷牧,这就是曾被浓墨重彩渲染过的、著名的“金融市场白皮书”。
白皮书很著名,但在前两者的光辉下,很少有人注意到王巍这个名字,这段历史,和白皮书身上的五道口痕迹,因为王巍的永远不入主流,永远躲在幕后,而不为人所知,甚至连五道口的人,也不甚了了。
1992年,王巍回国。一回来就去了海南。当时的中国金融业,正在迅猛发展之际,因而也是大量渴求人才之际。王巍在那时,样子年轻得还像一个司机,就被看上,先去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国泰,感觉不好,就转移到南方证券(深圳),先当总裁助理同时兼任海南证券总经理,不久,当上副总裁。回国后,在沈阳老家,办了一家信用社,在海南时,他还尝试着创办了一家小基金。
王巍1992年10月进南方证券,1996年6月离开,“4年没休息过一天”。王巍主动结束了他在体制内愉快但“非常辛苦”的日子,彻底跳到了体制外,当自己的主人。
王巍就是这样,下意识里都有一种想回避主流的愿望,但骨子里头,他对五道口的感情、对五道口人的认知,甚至超出了他那些很主流的同学。他至今认为,五道口人“做事非常认真,有一种使命感,当时海南许多人醉生梦死,绝大多数五道口人都不,没人想自己拿钱。”
现在,王巍是万盟投资公司董事长,这个公司,是他坚持最长、而且看样子将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事业。他现在除了数量惊人地读书,找人谈书,照顾好家人,就是研究并且实践“并购”。并购现在是他最重要的事业,他如今在做的,是“制定这个行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