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事渐趋平静之后,“朝鲜核危机”作为一个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又一次凸显。8月底,在北京将进行由朝、美、中、韩、俄、日等国参加的“6方会谈”。不管是双边还是多边会谈,理论上都存在一种可能:假如大家谈不拢,朝核危机会不会像伊拉克问题那样升级为一场“地区战争”?换句话说,美国会不会对朝鲜动武?我的判断是,美国不会这么做,因为这不符合它的国家利益。
我在今年1月份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写文章的时候,伊拉克战争还没有打响,而朝核问题正在“剑拔弩张”之际: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边是朝鲜公然宣布自己拥有核武器,并且不接受国际组织核查以及美国的任何对话要求,一边是伊拉克态度谦卑,不仅否认自己拥有核武器,也欢迎联合国核查人员,甚至美国中情局人员参与核查,美国仍然不依不饶,“找不着证据也要对伊动武”。同是美国人开列的“邪恶轴心”国家,“美国在伊拉克问题和朝核问题上为什么表现出来截然相反的态度?”从策略上讲,当然很好解释:“两条线作战乃兵家大忌”。但如果是策略,美国在灭掉伊拉克之后会掉过头来收拾朝鲜,但事实上美国没有这么做。这种选择完全缘自其经济利益。
东北亚目前地区是美国取得物质产品的最主要来源。美国的贸易逆差中有82%来源于环太平洋地区,其中东北亚的日、港、韩、台和中国大陆又占了65个百分点。而朝鲜正处于东北亚的“心脏”位置,如果美国对朝鲜用兵,假如它手中真有核弹,战争的结果是会在东北亚地区造成严重的核污染,美国还敢在东北亚地区进口产品吗?美国真正担心的不是贸易逆差,而是随着欧元的崛起,国际资本流向欧洲,会导致美元风光不再,亚洲人从此不再喜欢美元,就会断绝美国廉价物质产品“进贡”的来源。
那么,是谁代表美国的国家利益?是金融资本家。美国在整个90年代GDP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不到10%,在全部GDP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也从90年代初期的24%下降到目前的18%。这样一个悬殊的比重形成的显而易见的结果是,金融资本家在美国的“话语权”要比产业资本家大得多。美国在90年代以来奉行“强势美元”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世界各国的投资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从而把美国的股票、债券和房地产价格推高,从而满足金融资本家的利益要求。而在“欧元区”出现之后,美元独大的局面被打破。从2001年开始,国际资本出现了流出美国的趋势,2002年下半年则出现了加速流出的趋势,欧元对美元也逐步坚挺起来。欧元的成功不仅会分享美元的“货币霸权”,而且会导致“一盛一衰”的局面,国际资本流向欧洲将“捅破”美国的资产泡沫,使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而陷入长期衰退。遏制欧元的这种强势,美国在经济上已难有作为,所以转而求助于非经济手段。
美国当初之所以置朝鲜的“叫板”于不顾,而率先发动伊拉克战争,其真实目的不仅在于攫取石油资源,更在于“打软欧元”。伊拉克是重要的产油国。而欧盟国家除英国外,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率高达80%-90%,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来说,能源供应短缺必然会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加剧欧元的动荡。反过来,美元的强势也会暂时得以维持。美国将来甚至可以借口打击恐怖主义把战火烧到其它产油国,那时候,就不是“打软欧元”,而是“打垮欧元”了。所以说美国的战略是“扰乱欧洲,稳定亚洲”。只要东北亚地区愿意继续充当“美国工厂”的角色,美国是不会在这一地区发动战争的。
当然,对于朝鲜来说,也不是真心要打这场战争。核武器也只是一个筹码,它希望的是以此换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和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