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建 “张海配方”失效



从资本到实业,越界者张海终告败而归 

文/本刊记者  李  岷 

如果套用两年前祝维沙对《中国企业家》杂志针对张海和自己的那句评价,不妨这么来概括2004年8月25日发生在健力宝的那场高层人事变动:“中国最善良的人”取代了“中国最聪明的人”在健力宝的位置。 

已接任张海健力宝集团总裁之职的祝维沙两年前还只是健力宝集团的一名股东兼董事,他当时表示,张海绝对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前十名之一,“悟性很高,对周围人的学习接近于榨取”,自己是“做不到他那样的聪明”的。自称“最善良”的祝维沙通过本刊呼吁“中国人要宽容,要让别人走上阳光的道路,不要把别人都想成恶魔。”同时,他也承认,“张海是一个敏感人物。” 

直到现在,“敏感人物”张海仍被很多真假难辨的传言环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聪明”没能帮助他在健力宝实现对自身的成功挑战。自2002年1月15日张海正式接管健力宝以来,他为这瓶业已丧失魅力的“神水”加入了两个最重要的味素,一是“大气”、“大格局”,二是“玄妙”、“神秘”。这两个极具刺激感和卖点的味素,是资本市场浮现出来的张海的独有“配方”,然而在发酵了两年半以后,它们最终令股东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曾经健力宝上下内外无不对张海寄予厚望,祝维沙就曾说:“投资健力宝,牵扯到我们的盈利模式!张海必须要做成,而且要做得最好!”—这种厚望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张海曾以一名藏密上师的身份投身资本市场而一举成功的历史、源于他的年轻聪明。但是从“资本操盘手”变身为实业家这一关,张海苦修近三年,终告“内力不足”,无法打通。 

现在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当是退回资本平台。据说张海下课消息公布的第二天,他对某位人士自陈:“我从山中来,回到山中去。”和张海交谈过的人都想像得出,张海说此话时必定是带着他一贯从容淡定的语调、微微笑意的表情。 

 张海建 “张海配方”失效

“不厌其粗” 

修持藏传佛教多年的张海,几乎从不将喜怒形于色,“我从来不发火的,到哪儿都不发火,”两年前他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这样说。然而近年来罕见的一次例外是发生在足球赛事上。2004年6月16日深圳健力宝主场迎对重庆力帆,前者本来有希望借此战重回中超榜首,没想到队员表现异常消极,被后者0:0逼平。张海本想从上海赶回深圳观战,却因天气原因航班延误错过,在接到电话听闻战果后,张海非常生气,立即表示:“要是有些球员失去职业道德,不管他是不是大牌,统统都要拿下!”后来,这条新闻的标题被某球报编辑处理成“张海暴怒”。 

“暴怒”有些夸张,但是素以温和示人的张海发火并自称“伤心”,确实不多见。此时离他日后下台只有两月时间,张海不可能不感受到投资足球给健力宝、给他本人带来的影响力和虚荣感正在飞速地向压力方向转换并越来越重,资金链和股东关系正在变得双重紧张。据说球员消极怠工是抗议俱乐部已连续几月没发工资,反过来对张海来说,如果中超这么踢下去他更加对健力宝股东无法交待。张海的恼怒来自于他被夹在中间的尴尬。 

张海曾自信他的出手能逃脱中国足球的诅咒。2003年年初,健力宝控股公司(而非健力宝集团,据张海称,健力宝控股公司的三位股东是他、叶选基和祝维沙,其中他占40%,其余两人各占30%)以5000万元人民币从深圳平安手中收购甲A球队深圳平安时,业界纷纷评论张海拣了一个大便宜,甚至赞其有商业眼光、进入时机抓得准,恰如他一年多以前买下健力宝。随后两年,健力宝为深圳健力宝队投资不菲,每年投资预算都近一个亿,甚至在2004年中超诞生前夕,业界还流传着张海有意收购辽足、上海中远从而打造中国足坛上的“张海系”的消息……一时之间,健力宝和张海本人在足球界风光无二。但是事实上,健力宝俱乐部不断吸纳着俱乐部股东和健力宝集团的金钱而不见回报,这成为恶化张海和其他股东关系、最终被喊下课的一个助推器。 

其实张海投资足球的思路、手法和他这两年经营健力宝公司的思路、手法是相近的,那就是高举高打、大开大阖——可以理解然而不幸的是,这都和他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路数如出一辙。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张海曾表示,舆论对于资本家和实业家的划分是一个“误解”,“做资本要看得远,而做实业时要看得准、看得细、看得透。”他认为在资本家和实业家之间的切换对于每个经营者来说都是非常自然、必需的,就像饮食要“不厌其精、不厌其粗”。 

但一个人没法摆脱他的历史来生活。虽然入主健力宝后,张海本人很努力地“不厌其精”,在日常经营管理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包括深入车间调查、查看每日生产报表、与全国经销商座谈商议营销方案等等,但是他给外界最大的印象却是把健力宝带入了一个虚张声势、高举高打、大破大立的时代,显然,从他内心喜好和操作习惯上,他更倾向于“不厌其粗”—而且是相当冒进式的“不厌其粗”。看看这两三年健力宝都做了哪些大事吧:不惜巨资一年一推新品牌、在健力宝的新子品牌“第五季”、“爆果汽”和老“健力宝”品牌之间明确采取“一扬一抑”;推翻既有销售网络、炒掉老健力宝80%以上的营销人员,一举招入2000名销售人员,以新的合作方式重建营销体系;买下宝丰酒业,进入白酒业,涉足粤美雅、华意压缩、莲花味精、双环科技、西北化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收购、参股,在全国各大片区布局生产基地,大建“健康产业园”,声称要扩张产能、拉长产业链条、做多元化。当然,还有声势和影响更大的足球投资。 

“浮躁!风风火火!张海要么是太年轻,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在国内卖饮料,就想走‘两乐’靠品牌拉动销售的路子,要么就是想通过炒作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回报。”和君创业咨询师程绍珊说。两年前,他即对本刊表示了他对张海团队的不看好:“张海是大手笔、快进快出,作资本胜在灵巧,但做产业要善于养精蓄锐、精耕细作,要一点一点改进。”两年过去,他对张海在健力宝推行的、不能说成功的经销商合作制评价道:“合作制模式的前提是市场迅速扩大,经销商愿意被厂商裹挟着一块儿往前走,就像蒙牛、格力当年的快速做大。但现在健力宝是要打攻坚战,它怎么能指望着经销商能跟你一块儿去打攻坚战呢!” 

张海入主后,当时的一位健力宝销售副总曾向张海等高层提出,建议收缩战线,把健力宝在有传统优势的华南市场做深做透、磨炼出一支精干队伍后再向全国挺进,但是没有得到理会,高层要全国开花、全面开花。然而,健力宝的终端建设根本不能跟上其品牌造势,后者可以拿钱猛砸,前者却需假以时日、人力来精心耕耘。张海等不及。 

一年后,那位为健力宝效力近10年的销售副总辞职离开。又一年后,和张海同时进入健力宝的销售总经理蒋兴洲带领20多位销售经理集体辞职。三个月后,在接连两天内,张海被集团董事会宣布免去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以及健力宝俱乐部董事长的职务。而且董事会第二天发布的公告中以不无强烈的措辞称:“张海先生的任何言论和行为都不能代表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张海先生从来都不是健力宝集团的控股股东。” 

显然,张海在健力宝的后期,由于回报和投资之间难以匹配,已经和其他董事、股东之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分歧和矛盾,曾被传说周围有一大批商人“弟子”追随的“张老师”,在健力宝已然失势。 

“张老师” 

“他经常会说一些高深的话,很多时候说出来的话需要你自己再去想,”一位数次采访过张海的记者说,“不管在哪种环境下,他总是镇定自若,总是笑眯眯的,也不知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方头大耳、面色红润的张海的宗教背景虽没有经过其本人面对媒体的确认,但几乎是众所周知。健力宝内部很多人都称呼他为“张老师”,关于他,民间流传着自小被高僧从河南携带至青海学佛、年纪轻轻便得真传颇具功力的传说。对此,张海现在从不公开宣示,他自称他大学没读完便于18岁到香港做生意了,然而河南省社科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编辑的一本《心智科学概论》却记载了他1996年、22岁时还在家乡河南作了数天的功法演讲与示范。在他的演讲里,他零星提到他的学生有很多生意人,他如何点拨他们的生意与生活,甚至直接出马替学生谈下一笔两亿单子的生意。 

宗教与资本,这就是附着在张海身上的一层又一层的隐秘元素。而他显然将这种神秘、不可说的感觉也带入了健力宝。自李经纬事发、张海入主后,健力宝便再没能给外界展示一种阳光文化,围绕着这家企业的总是有说不清的是非、猜不透的动作。虽然张海曾表示要将一种利他精神带入健力宝—听起来非常光明正大—然而这种玄虚的财富伦理观和新健力宝在现实中减薪裁员、扣压经销商保证金、延付供应商货款的严厉措施却显得那样格格不入甚至虚伪。张海的信仰、精神、功力始终只是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小群人、他背后的那个从不现身的“团队”。当今年只有30岁的张海被岁数大他很多的人尊敬地叫着“张老师”的时候,当张海身边人对他们的过往闭口不提、语焉不详的时候,健力宝高层就像在跳一个有着奇怪内部规则的、封闭性质的舞会,它的气质、精神、文化是无法对健力宝员工和经销商产生普遍感召力的,事实上,他们很难觉得自己是和健力宝高层在一个船上,一位不久前离开健力宝的员工认为,张海领导下的健力宝败在三大对立关系无法统一上:“公司的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公司的盈利观和经销商的利益观,公司投资规模和资金供应。” 

或许“张老师”的计算失误还并不在于他误以为神秘、玄虚的宗教文化能引导一家实业企业走向成功,而是他“算”错了周期。新任总裁祝维沙此次自然不肯再对本刊评价张海半句,但是在电话中他突然主动谈起了宏观调控给企业带来的普遍影响,“中国企业要处处留下心眼儿,不要弄得那么冒进。”虽然他称,“这些话都和张海这事儿无关”,但是真的无关吗?虽然外界现在还拿不到具体数字,但是今年上半年席卷各行业的宏观调控无疑一手将健力宝送入困境。这两年来,健力宝频繁作收购、投资以扩大产能和搞多元化,对资金的需求相当程度上当是通过银行借贷、对饮料产业上下游资金的占用完成,而宏观经济形势一收缩,加以今年夏天市场销售平平,这些因素投射到健力宝身上的直接反应便是流动资金状况急剧恶化。 

两年前,针对外界认为他以健力宝作为资本运作的杠杆、工具的怀疑,张海对本刊说道:“把健力宝一块钱买来两块钱卖掉,绝不是我的人生。我把人生这个最重要的阶段给了这个企业,我希望给我的回报是,当我们这些人变成黑白照片的时候,下面有个评语:‘该同志在工作期间尚属努力。’努力到自己没力的时候就行了。” 

不可否认,张海在健力宝近三年时间里确实尽心尽力,也确实将更有活力的新元素引入了这家陈旧国企,但是事实证明“张海配方”是存有重大缺陷的。当健力宝股东和市场打消了此前对张海的某种迷信,健力宝也许才真正走上了改制发展的正路,而张海也才能真正认清自己,不如归去。他曾对本刊表示:“70年代出生的人,如果一开始他就做错了,有一天他会改正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2080.html

更多阅读

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张海 侠客风云传前传人物

张海——资本市场上的“玩者”与“被玩者”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会把一个自称具有“特异功能”的年轻人与江湖把戏联系在一起,而不会将其与资本市场上的资本大鳄联系在一起。但这样的事情竟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确实发生了。张海,1974年

声明:《张海建 “张海配方”失效》为网友阿拉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