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制在2005年的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并不完全是个好消息
文/本刊记者 丁 汀
2004年年初,浙江绍兴荣浩纺织有限公司的老总徐兴华还很高兴,因为他的产品销路很好,不断运往西班牙和意大利。到了5月,他有点高兴不起来了。那时候有消息说,欧盟可能会有企业申请对中国部分纺织品的反倾销调查。6月中,消息被证实之后,徐的情绪就一点也提不起来了。
这是有史以来对中国纺织品提出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4.8亿美元。针对的是从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即化纤布)40多个税号下的5个税号。“这5个税号是中国向欧盟出口化纤布产品中的主要产品,占总量的63%。”
7月中,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副会长曹新宇开始为此事奔波。曹说,对中国纺织品提起调查申请的组织叫“国际人造合成长丝、天然长丝、纱线和丝绸使用者协会”,它代表了欧盟24家纺织类企业。
在它的对面,则是900家中国企业:70%在浙江,其中又有一半在绍兴。这个“协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是在5月3日。5月1日,欧盟实现东扩,成员国由之前的15个增加到25个。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欧盟此次“反倾销”的“打击力度”。
“以15个国家的调查结果(调查期为2003年3月-2004年4月),适用于25个国家的市场,这是欧盟送给它新成员的一份礼物,因为这些国家在纺织品领域竞争力更低。”曹新宇如此说。
取消配额:世界纺织业的一场灾难?
在另一个层面上,曹把欧盟的此番举动,视为“2005年1月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前的一个强烈信号”。它传达的意思是,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而言,配额的取消带来的更可能是一场暴风雨。
商务部贸易研究院的副院长李雨时有着更深的担忧。这种担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配额取消以后,纺织品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因而会招致更多的贸易摩擦;二是,中国的纺织品把价格战搬到国际市场,从而对世界市场格局产生更深刻的影响,甚至造成长久的裂痕。
更加骇人听闻的声音已经出现。就在中国的纺织企业6月18日聚集绍兴,为应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商讨对策的时候,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来自49个国家的90个纺织品组织签署了一份“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纺织业和服装业内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即将到来。”此“危机”即指配额的取消,“在已经取消配额的市场上,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已经上升了794%”。甚至有人说,这将是世界就业史上的一场大灾难,因为配额的取消,“将使全世界1000万人面临失业”。
这些骇人听闻的结论—以及这些结论的不断被重复—也许是促使欧盟展开对华纺织品贸易最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原因,“几乎可以肯定是这个原因。”曹说。
曹分析说,除了劳动力成本,中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配套化程度十分完整。以绍兴为例,在其周围50公里半径内,整个产业链所需,从生产、运输、包装,到各种基础设施,到海关、银行等服务部门一应俱全,甚至一个螺丝钉都可以“一个电话解决”。“这样的产业配套在中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存在。”
欧盟发起的此次反倾销调查中,中国企业依然将面临“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困扰,但实际上,纺织行业是中国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之一—在此次涉案的900个企业中,有60%以上是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据曹新宇介绍,最终确定应诉的企业有56家,也包括荣浩公司。其中10多家向欧盟调查机构提出了“实地核查”的申请。8月,这个名单已经确定,其中7家企业将接受实地核查。
应诉率很低,曹说主要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企业涉案金额较小,应诉“不值当”。4.8亿分到900个企业中,每家并不多,大一些的2000多万,小的只有十几万、几十万。也有些少数企业是“不敢应诉”,因为他们的确存在刻意压低成本的问题。“职工平均工资400块钱,加班还没有加班费,这样的企业,应诉也必败。”
“后配额时代”的矛与盾
现在的中国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已经不再是“老大”,但它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2003年出口788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8%,排在第二位)。在总计788亿美元的纺织品出口中,“配额”项下的是100亿美元左右,曹新宇预计,到明年年初配额取消以后,这部分的增长幅度可能会在50%左右。“中国的纺织品产能最近几年增长很快,而我们的产能很大程度上受到配额的限制,可以料定,在配额取消以后,会有一个短时间的产能释放的过程。”曹说。
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并不是中国遭遇反倾销的重灾区,但是配额取消以后,可料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将更多发生。欧盟不过是进行了一下“预演”。
此外,曹新宇认为,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内贸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配额取消带来的影响。“不久前,日本和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签署了互免纺织品关税的协议。正是希望发挥这种抵消作用。”
中美在纺织品贸易“攻防转换”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1997年之前,中国曾经一直是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最大进口国。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墨西哥、加拿大逐渐超越中国。在中国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WTO效应在纺织品领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2002年一季度,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剧增27%,重登头把交椅。这样的增速一直保持下来,中国在对美纺织品出口领域“老大”的位子也岿然不动。
早在2002年9月,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美方纺织品贸易首席代表Donald Johnson访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警告说:“美国对纺织品进口配额完全取消以后,很有可能激发诸如反倾销或其他的特别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当对中国的进口危及它更紧密的贸易伙伴的利益的时候。”
针织布被美国人当作了一个“试验品”。2002年1月,美国取消对针织布的配额,此时中国的针织布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为1%。配额取消后一年,份额急增为4%—增幅达300%。于是在2003年7月,美国启动纺织品特保措施,到今年的1月-6月,这个产品的出口增幅就降到了20%。
实际上,根据曹新宇的介绍,在启动特保措施以后,美国有权单方面把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限制在最低7.5%的水平,甚至不用采取任何调查。
中美关于纺织品贸易的磋商还在继续;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刚刚开始,后续的还有“在年底前取消对中国普惠制待遇”的传言。这些都是在为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战进行的试探和演练。
中国纺织业也在准备。曹新宇说,纺织品商会已经报请商务部批准,准备在明年9月,举办一个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服装品牌交易会”,广邀世界同行参加,“一来让他们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的纺织业,同时,也为这些同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方便。”
对欧盟的此次反倾销调查,纺织品商会关于“行业无损害”的抗辩书已经递交欧盟,应诉企业对分别税率、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也已经提交,只等8月底欧盟的休假期结束。
可以想见,在2005年以后,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