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平安保险,一家在产权结构、业务延展、市场操作、集团架构各方面都不断挑战现行政策底线、突破业界旧规形成表率的金融公司,并因此在16年历史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可以说,它也是眼下中国仅有的一家由企业创始人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意图推动而逐渐成形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仅此两点,平安已可被记入中国金融企业进化史册并独立成章,其创始人马明哲的思想及操作当有被详细记录的价值。
但是这并不能预言平安最终将得偿所愿。中国金融企业的专业化水准尚显稚嫩——以平安自身为例,前两年爆出的“投连保”风波就令平安品牌价值大为失色,事后不得不承认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何况去搭建并运营一个多品种的金融平台?
和马明哲在做相似事业的中信控股董事长王军认为,在分业经营环境下,有几个话题值得业内人士关注、研究:1、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2、有效的资源整合问题,如何从技术层面的统一扩展到经营层面,即发展出金融交叉产品。3、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如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如何让财务透明化、让投资者了解金融控股公司每一个子公司的运作情况,如何保障客户的隐私权,等等。4、政府的支持和监管问题。
这几点代表了业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普遍关注点。而每家企业碰到的困惑与难题又各不相同。困扰中信的是,如何将一大摊子“家业”以有效的资本手段和管理手段整合到一个框架中去并发挥效益,而对平安来说,能否改变“跛脚”金融控股公司的形象则很重要。
马明哲运筹数年,绝不单单是为了单一的保险业务,他认定,未来的10年间,将是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腾飞的“机会窗”,中国具备产生像花旗、汇丰那样的综合金融服务公司的条件。他一直在布他的“大金融”棋局,平安集团的整体IPO是该战略的阶段性胜利,资本实力的扩张将直接带领平安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期。
但是至今为止,平安基本上还是一家以保险品牌对市场产生影响力的金融控股公司,1841亿元的总资产、600多亿元的营收、20多亿的利润(2003年数字)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寿险。马明哲是一个太有野心的金融家,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平安在保险主业和非保险业上都需要加大投入,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IPO后的平安,如何把持发展这两者的平衡?平安对保险之外其他金融业务的发展会一如既往的保守还是会变得比较激进?
用马本人的话来说,“平安已别无选择”,平安势必要将金融控股的翅膀再尽力张开。而这双翅膀的张力能有多大、各种业务如何产生协同效应、内部风险如何管控,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与其他抱有金融控股梦想的企业一样,面临来源于政策监管方面的风险。当前中国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事实上给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留出真空地带。曾穿行于银行、股市之间的资本大鳄德隆此前的倒下,值得平安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