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享受奢侈品的权力,但却失去了创造奢侈品的能力
文/本刊记者 房 毅
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更愿意把时间、空间、闲适甚至健康当成“奢侈品”看待,那些纯物质概念的奢侈品,依然从古至今不断地被创造着,现在,全球奢侈品的年交易额大约是680亿美元。从曾经的帝王贵族专有,到今天普通人也可以偶尔买一次。据说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个日本女性都拥有一只路易威登的手袋。
伦敦的Lobb男鞋店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有了,创始人John Lobb是当时的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的制鞋匠。Lobb皮鞋店秉承了手工制造传统,时至今日,仍有王室成员光顾。法国顶级奢侈品品牌LouisVuitton(路易威登)今年将满150岁,而意大利的顶级奢侈品品牌Gucci(古奇)也已经80多岁。在欧洲,历史悠久并且“秉承传统”,被认为是所谓奢侈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此算来,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奢侈品,应该是同仁堂的丸散膏丹了,至于有上百年生产历史的酱菜或者花生糖,毕竟算不得奢侈品。而躺在故宫博物院里的那些用名贵材料和精湛技艺制成的帝王遗存,当然是奢侈品,但它们也许只是一顶皇冠,从未进入市场。
《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马振骋著,1997)书中说—“法国人不论什么阶层,对奢侈享受都有一种复杂、奇怪、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一只塑料电子表值300法郎,一只机械表值3000法郎,一只旋转机械表值30万法郎。甚至连旋转机械表的设计制造者丹尼尔·洛特也说;‘一只电子表是有用之物。我的旋转机械表是无用之物。可是就是有人需要。’……名贵表的爱好者、收藏家往往是上了岁数的人,相当有文化。眼光扫过对方的手腕,相互会意地一笑。几十万法郎买的就是这个。”
几十万法郎买个相视一笑,法国人的确浪漫得很,但这也说明,奢侈品生产商能以昂贵的身资活这么久,他们在骨子里依赖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些人对某种令他心仪的奢侈的迷恋,不管这种奢侈在另一些人眼里是否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世界名表俱乐部的爱好者据说以意大利人居多,他们掏出巨额里拉所购买的,可能不过是跟法国人一样的相视一笑,但他们愿意,就像全世界的人们都愿意看《007》这部纯属虚构的电影,因为詹姆斯·邦德不仅带来惊险的刺激,同时还为我们大家展示最新时尚。
德国人沃夫冈·拉茨勒拥有多个世界顶级汽车商的董事职位,他在自己所著的《奢侈带来富足》一书中说,“詹姆斯·邦德不但是四十年来上演的20部影片中那位优秀特工,而且他在世界范围内也成为人们称之为新兴奢侈品的代言人。”—因为在1964年上映的《金手指》这部影片中,詹姆斯·邦德换掉了他“从未离开过的”宾利车,代之以新兴顶级品牌“阿斯顿·马丁DB5”。
在久远的文明史中享受奢侈带来的愉悦,好像是一部分欧洲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然而,旧梦似乎正在被打破。作为欧洲奢侈品制造大国和原发地的法国、意大利的生产商们正惊讶地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迅速改变着奢侈品生产的历史格局,高傲的欧洲奢侈品制造商也感受到了全球化的压力,对低成本的追求被排上包括许多著名奢侈品集团总裁的工作清单。
笔者曾在海南三亚的一个度假酒店里买到过只打一折的范思哲牛仔裤—也许,就其实际的生产成本而言,如果它是“中国制造”的话,一折的价格也还是贵的。但在北京的名牌店里,这条裤子的价格不止10倍,而到了欧洲,是否要更贵些?作为欧洲时装业旗舰品牌的范思哲对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还是当然的奢侈品,但由于这个奢侈品有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转移到中国生产,它们被得到的可能性就无限增加了。因为中国人使它的价格变得很低。
道琼斯通讯社曾经报道,意大利企业现在认为,在全球市场,中国产品正“威胁”着意大利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品和皮革制品,这令意大利家族企业、纺织业为主的地区以及意大利政府忧心忡忡。尽管意大利威胁要提高关税和实施其他贸易限制,某些中型企业仍可能被迫出局,而意大利的奢侈品制造商也许最终不得不把部分业务外包到中国制造。去年8月,意大利财政部长甚至很干脆地说,“很明显,只要是中国产品进入的市场,意大利就要被迫退出”。
不拥有任何一个赫赫有名的奢侈品品牌的中国,也许马上就变成一个奢侈品生产大国了,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尽管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古奇的现任总裁明尼科·迪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消费者不会去买‘中国制造’的古奇产品。”
迪梭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就是花钱去买法国和意大利富裕人士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生产节省的成本可能被质量监督带来的间接成本所抵消。事实上,就顾客的心理而言,比如笔者自己,花一笔不小的钱去买一件古奇上衣的话,当然更希望它来自遥远而浪漫的佛罗伦萨,而不是中国的东部沿海。法国零售集团巴黎春天的首席执行官瑟奇·文伯格说,即使中国的制造水平提高了,巴黎春天也不会把旗下古奇公司的生产移到那里。他说:“如果一个真正的奢侈品品牌只为了增加毛利就把生产移至低价劳动力市场,那会毁了这个品牌的价值。”
但是也有一些生产商不那么看,有趣的是,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小城维琴察的制造业行业组织目前正在推行一项“马可波罗”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帮助一些企业像他们的先人马可波罗一样,到中国去,在中国重新建立意大利企业聚集地。
其实,欧洲人的忧虑甚至“恐惧”也许还太早,在全球680亿美元的交易额中,中国人从中分得的利润可能只是一点点,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国企业正身处价值链的最末端。
而另一方面,中国又确实在变成现代奢侈品的新兴消费市场,据说上海目前月收入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金领阶层大约100万人,他们是奢侈品的最主要消费群。是的,古奇太阳镜、普拉达手袋、路易威登箱包几乎已成为成千上万的上海中产阶层购买的必需品,拥有这些东西,甚至无须成为“富人”。这样的人,北京有多少?广东有多少?全国有多少?好像难以获得确切统计,但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克说,“法国高级时装公司每家都向中国消费者出售过顶级男装和顶级男用系列产品,中国消费者也将成为法国高级女装的重要顾客。”
《经济学家》杂志评论说,“一个新型的奢侈品消费者群落正在全世界不断壮大。他们可能资产平平,但却会去享用奢侈品。他们可以花500美元买一只古奇手袋,也会只掏10美元在普通的服装连锁店挑上一件头饰”。这种所谓的“新型的奢侈品消费者群落”仿佛就是指今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些人,可能与传统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那么,他们将帮助奢侈品生产商创造怎样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