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信札》收藏了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也是就奠定了摩根家族百年宏业的J·P·摩根)写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的32封信件。写信者的身份与其说是一位父亲,不如说是一位作为父亲的商人更为准确。32封信中,老摩根对小摩根谆谆教导的核心是如何领会商业精髓、成长为一个有领导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家。虽然其间间或有几封信似乎偏离了商业话题,絮絮叨叨像一位普通的老父那样关心儿子的婚姻大事、生活健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总归是要让儿子明白: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家族财富的增长或者衰落。“结婚是人一生中最重大的投资……为了解决一个不幸的婚姻,经常要牺牲半数的财富,甚至必须支付数年的赡养费……孩子,我们庞大的家族事业和财富要你继承并发展,所以你的婚姻是否幸福更有另一种意义的重要性。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不只关系到你自己,更关系到我们家族未来的前途。”
据说这些信件在一百年间仅是作为遗嘱形式在摩根家族间流传,一般不示于外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本书的英文版序中说,他是在1986年圣诞良宵被摩根家族继承人查尔斯·摩根邀至摩根家的收藏室,戴上白手套初次翻阅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纪念摩根家族创始人迈尔斯·摩根踏上美洲大陆350周年,查尔斯·摩根才答应将这些信件公开出版。
坦白说,较其内容,我对《摩根信札》这本书作为一个文本抽象出来的意义更感兴趣。
一, 在很多传记和描述中,J·P·摩根是一个比同时期的洛克菲勒还冷血、残忍的商业动物,然而这本书信集却展示出老摩根野心勃勃、决绝无情之外的另一面。如果这些信不是后人假托老摩根之名造出,我们应该叹服老摩根对商业天才般的感悟力,而对摩根心中的商业伦理,当时的公众显然没有倾听的愿望和耐心,另一面,除了对他儿子不厌其烦解释他理解的商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摩根似乎也不屑于对外界说太多,在当时世人眼中,老摩根只是一个寡言少语却出手狠毒的寡头。看来,仅凭着冒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很多重要人物确实会在彼时彼地被社会大众误读。这本书亦再次令我们确认,一百年前的美国商业社会看似礼崩乐坏,但是那些粗野而富有生气的探索正是美国现代商业传统的始作俑者。由此,或许我们能对今天的自己置身的中国商业社会和商业人物,换一种眼光打量。
二, 财富在代际间要得到成功传承,保持财产产权的完整是一方面,将商业精神薪火相传更是相当重要。而中国百年以来的家族企业不幸在这两点上都有所缺陷。美国学者福山在《信任》一书中曾说,男性后代均分遗产的原则和文化是导致中国家族财富很难集中起来进行早期工业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举了盛宣怀的例子,盛本人用60%的财产设立一个基金供儿子和孙子们分摊享用,结果在他死后,财产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挥霍殆尽;同时在儒教社会中,祖辈或父辈如果是商人,很难得到后代的效仿与尊重,在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里,下一代很少会想着继承他的事业,而是去参加科举以图进入官僚阶层,甚至商人本身对于后代从商就无期望—将金钱用于购置地产来提高社会威望与地位而不是再投资,是中国昔日成功商人的普遍做法。而在《摩根信札》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老摩根虽然每年都在改遗嘱,但是他指认小摩根就是摩根家族继承者的想法却没有变过,后者不仅要继承这份家产,而且必须成为一位有野心的、有领导力的企业家,能让这份家产随着代际传承不断增值,为此,老摩根将自己对商业的心得倾囊以授。
“家书”,不同于一般文体,它是带着独特价值的载体,里面蕴含着写信者的心智精华,蕴含着解读他本人、其家族崛起衰败的基因和密码。许是我孤陋寡闻,中国百年之前虽诞生过一批令世人瞩目的商人家族,却没有留下类似《摩根信札》这样的典型文本,而那些商人家族在百年动荡后亦无迹可寻或者已然式微。你我所能想到的国内有名的“家书”,不外“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几本,曾、傅二位是在政治、文化领域造诣非凡的大家,他们的家书能在本土广为传播、行之经年,足可见中国不缺政治与文化的传承、不缺滋养此二物的湿润空气。而商人家书的空缺,是否正好从某个角度再次证明中国商业传统的气脉微弱?
有人说中国现在的商业情形正似美国一百年前,那么如今这些中国商人能像昔日摩根、洛克菲勒一样为后代子孙留下经典的商人家书、商人日记吗?否则,后人也只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来拾起《摩根信札》——这借来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