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问题归咎于市场,然后退缩到行政管制,这是债券市场发展失误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股市不景气,债市却火爆异常。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这种背景下,央行行长周小川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高峰会上做了《吸取教训,以利再战》的报告,总结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发展企业债券过程中存在12点“比较严重”的失误。当年,企业债出现较大范围的偿付危机。例如,辽宁曾发行38亿元企业债,却只能偿付7000多万元。周小川认为,这导致后来市场发展建设上止步不前。
2000年以前,企业债的审批权归央行。2000年以后主管部门是原国家计委。周行长为历史旧账“认错”,言下之意是发改委让过去的失误束缚了手脚。按照官场惯例,此举颇不寻常。抛开部委间对主管权的明争暗夺不谈,这意味着企业债市场的改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企业债成为解决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的重要手段。根据央行2004年底数据,我国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为82.9%,企业债仅为1.1%,股票为5.2%,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在商业银行身上。为了控制风险,银行受到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日益严格,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也较大,无法很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金融抑制。
目前,我国债券需求旺盛,原因是市场资金十分充裕。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央行被动投放大量资金。此外,我国银行存款增速在15%左右,比贷款增速高1%-2%,央行又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多出来的钱大量流入货币市场。企业债利率(目前10年期约4.5%)通常高于国债、金融债,还有银行提供担保,发行数量又有限,故特别受欢迎。另一方面,愿意发行企业债的企业数量也不少。纵使考虑到担保费用、发行成本,企业债的融资成本(约5%)也比同期银行贷款成本(利率6.12%)低。
各方都有需求,又合乎中央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那么,周小川何以使用“再战”字眼?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企业债市场的发展?据称原因有三:1、碰到问题归咎于市场,然后退缩到行政管制。其实当年失误的根源正是计划经济思维作祟,债券发行指标搞行政性分配,一些地方政府把指标照顾给困难企业,就跟早期股市如出一辙;2、企业债投资者定位有误,不应对风险承受及市场分析能力较差的普通散户开放;3、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投资风险较大,主管部门担负过多责任,故不敢放松管制。若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发改委也就不用实行审批制,对发行规模、利率、发行资格、担保条件等进行管理。眼下,发改委开始把部分企业债的发行对象限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某几类机构投资者,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也明显好于十年前,在央行、证监会一些新金融品种的倒逼之下,企业债市场化进程应该有望加快。业界认为,短期融资券以市场化、备案制的形式重新开闸便是一个好兆头。短期融资券在90年代中期也出现了偿付危机,并因此被叫停。
由于债券投资者的低风险偏好以及发行规模小导致承销费用高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债通常被认为与中小企业无缘。周小川也承认,中小企业风险较大,不太适合于发行企业债,它们更多地寄望于大企业纷纷转向债券融资后,银行不得不重视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要想获得这种“挤出”效应,企业债及短期融资券的市场规模还不得由目前的2000多亿元发展到超过1万亿元?希望不用等上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