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机会在重组价值链 中国拥有巨大的重组机会——专访华平投资集团



以美国投资集团为主的西方基金大量涌入中国。是什么样的机会在吸引它们?它们对中国企业的价值提升如何实现?是否会造成中国商业的“空心化”?如何对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公正估值?围绕这些问题,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全球董事总经理Harold Brown先生和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孙强先生对《中国企业家》做了全面的阐述。Harold Brown同时也是华平投资集团五位资深顾问之一,曾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空军部长和国防部长,加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是美国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新近完成了第九号基金80亿美元的募集。中国为其投资重点地区之一,已有多宗直接股权投资案例,比如亚信、卡森、港湾、富力地产等。华平于2004年12月联手中信资本等机构投资并控股哈药集团,被业内公认为第一宗大型国企收购案例。孙强为其主事者之一。 

中国的四大趋势吸引基金 

《中国企业家》:收购基金的回报率是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Harold Brown:收购基金多年来较高的回报得益于贷款利率很多年都非常之低。如果你有钱,又不愿只收贷款利率,所以要去做收购类的投资。利率降低,大量资金的涌入使竞争加剧,减少了回报。如果利率升高,收购基金的生意就会下降。我相信利率还会继续升高,基金的回报便趋于平缓。 

《中国企业家》:现在国际基金为什么对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四个国家感兴趣? 

Harold Brown:共同的原因在于,第一,国内市场都比较大,人口多,资源丰富。第二,相对而言经济发展都未到中等发展国家,都在增长。中国有9%的GDP年增长,印度6%-7%。第三,经济结构都在变化,变化当中就有机会。不同的在于,中国有很大的重组机会,中国会以更快的速度变成一个消费大国。印度的速度不如中国,物理基础建设很简陋,而机构基础建设要好一些,有更多的金融和法律系统,给私人投资基金提供了好的运作环境。巴西是另一个类型,起伏比较多,但巴西是最大的拉丁美洲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下一个大市场。俄罗斯起伏也比较多,自然资源尤其丰富。这四个国家GDP加在一起不到世界GDP的10%,但你必须现在就投入资金,构建一个更大的经济。 

《中国企业家》:华平的平均回报率和失败比率怎样? 

Harold Brown:就行业一般水平而言,20%的案例是全军覆灭的,20%狂赚,大体是一个橄榄形的回报。大家回报都差不多。保守一点的公司就赚少一点,跟风险很有关系。至于回报率,你知道巴菲特的基金干得非常好,它有大概50%的回报率。在过去30年,根据一些独立研究机构的数据,我们的回报率总是在最高的25%里面。 

《中国企业家》:中国哪些行业让华平感兴趣? 

孙强:刚开始也是觉得中国这么多行业,无从下手。但做了研究后,综合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我们找了四大趋势。一个是人口城市化,我们就看到住宅的巨大需求。第二是对于消费品需求的巨大增长,消费品牌将建立起来。第三,全球制造业正走向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会产生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企业。然后是IT业,中国在一些机会上可以超越英美。 

《中国企业家》:地方政府推动基金加入国企改制的原因是什么? 

孙强:一个是因为国家政策,国退民进,抓大放小。另外,这些企业本来是当地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当地是龙头,因为管理和体制上的问题造成竞争能力下降,政府希望有一种东西去激励一下。改制如果没有外来的力量,不好办。政府就倾向于请个外来和尚,来促成这件事情。在改制的情况下,管理层能够有持股或者期权,使它对企业价值有分享的机会。 

《中国企业家》:你们对国企的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强:第一在于制度上的改变。我们把企业改制,改变激励机制,企业的价值也能体现到管理层的收入上。第二,很多国有企业受地方干扰很多,包括哈药,地方政府可能让你去修条路,或者去兼并一家快要倒闭的鞋厂,几千工人要划给你,怎么办?我们进来后有外界股东,由董事会决策,就比较容易抵制这些干扰。第三,我们帮助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第四,企业要发展,光靠内部增长有时候不够,需要并购。有些企业是不愿意被国企并购的,而合资企业就可能性更大了。基金的核心业务是并购每天做的事就是买卖公司,所以在这方面可以给企业很大的帮助。第五,中国企业如果要走到国外,需要战略合作伙伴,需要市场,这也是我们的全球网络可以帮助的。 

《中国企业家》:基金参与国企并购,管理层的默契是不是一个必须的条件? 

孙强:倒不一定是完全必须,但很重要。管理层对企业的情况最了解,对企业将来发展的前景有把握,如果你跟管理层没有接触的话,再独自去创造价值就比较难。但如果是政府对一个企业已经失去信心,认为这管理层根本就不行,需要你进来造成一种转变的话,那你提前跟管理层沟通岂不是浪费了。 

对赌:战略合作意义大于利润分配 

《中国企业家》:对企业估值有什么方法?在中国会有怎样的问题? 

孙强: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是重置法,就是把这个企业重新再建所需的成本。第二是类比法,就是能找到跟这个企业相似的已经上市的企业,以他们的估值来推断。第三是折现法,根据这个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把它未来的利润折算到今天。在国内,重置法一般不用,因为如果企业没有利润,把它重置了也没有用,如果它是个夕阳行业,重置意思不大。类比法也有问题,虽然很多国内企业在国际上能找到类似的企业,但国际企业的管理和能力不能套用在国内企业身上。第三种是我们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但前提是企业本身有一定的盈利。在中国有一个问题,往往中国的企业家对自己很乐观,他会认为这个企业的增长会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个如果我们不相信,就要做出安排:你达到要求,我给你多少,你达不到要求,我给你另外一个数。这就是调价。这个方法不一定是很好,会造成一种潜在的冲突和危机。 

《中国企业家》:在蒙牛管理层和基金的对赌中,有人认为这对企业家不公。 

孙强:以结果来看,这种对赌的后果是有人赚钱有人吃亏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没有资本的配合,蒙牛不可能这么快上市,也不可能得到这么高的市盈率。事后当然有很多人说,这是对赌。但当时如果没有这样的对赌,企业能不能这么快找到上市的途径?所以我觉得,战略上合作的意义要远远超过最终利润的分配,利润分配只不过是当时谈判的结果。这种企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绝对是条好路子。如果不结合,企业单干,或者资本单干,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新的机会在重组价值链 中国拥有巨大的重组机会——专访华平投资集团

《中国企业家》:基金是一种短期投资行为,可能无法平衡企业短期和长期利益的矛盾? 

孙强:是可能有这样的因素。假设短期目标就是马上上市,那么激励企业去冲成绩,上市之后大家都快跑。但如果是比较长远的投资眼光的话,这么做就不是最好的办法。前几天跟我们投资的富力地产老板聊天。我问他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假设他认为房地产今后10年会不断增长,地价也会不断增长,现在的房子就不应该百分之百卖掉,卖掉就等于把利润都给人了。但所有的国内地产商都把房子卖掉了,原因有二,一是追求短期利益,二是资金不够充足。我作为一个投资人,就一定不会赞成你为了短期利益把房子全卖掉,比如留着收租也挺好。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我们的眼光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更有长期意识。 

《中国企业家》:你们如何对企业家估值? 

孙强:只能摸爬滚打去跟他了解。对企业家的评价当然要从他的经验、学历,跟他打交道的过程中去深入了解,但这些都只是表面,要去了解他的想法,花很多时间了解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企业经营的理念和哲学以及对行业的展望。没有这样的东西,就很难说是了解了。根据他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展望、计划来做评估。 

《中国企业家》:你们如果选择转售一个企业,买家通常会是跨国公司吗? 

孙强:难说,现在国内企业很活跃,最近大的并购案,像TCL、联想、盛大、搜狐都有参与。机会是均等的,只要中国企业足够强大,就不一定会被外资收购,而且还有上市的可能。我们觉得,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不了解,向外国企业出售中国企业时,往往碰到一些情况,动作慢、官僚气。中国企业对自己了解,执行也很快。我觉得可能一小部分会到外资手里,中国企业可能会收到很多。我们投过一个互联网公司,技术是从国外来的,不是很成功,结果出售时三个买家都是中国的门户,老外一个也没见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1646.html

更多阅读

宋福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宋福范,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思想政治教研室的主任。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的成员,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各位朋友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

制造企业价值链 中国制造亟需重整价值链

     近年来,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崛起令人瞩目。198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不过排名第七,位居意大利之后;转眼到了2011年,中国不仅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还成功地利用制造业的巨大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在10年内把人

价值链重构 自贸区助中国重构全球价值链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厦门“2013国际投资论坛”时忧心地指出,“中国从整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而且,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如何才能让中国从全球价值链底端上升到更高环节,成

品牌定位的价值主张 中国啤酒品牌的价值定位图

     (品牌印象管理战略步骤之三——第二步:将价值观信息转化为洞见之啤酒品牌定位图)  在第一步中,价值元素图帮助我们迈出了走进市场迷宫的试探性的第一步,我们发现了如何将价值观一类“软性的”因素转化为有关个人和群体的客观

新4P:四维价值链

     营销者总是想做市场的主导者,不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消费者,而且还强加给合作伙伴。但面对越来越需要合作才能创造价值的市场态势与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对抗与冲突连绵不断,最终导致强者变弱者,胜者变败者,经验成为陷阱,因为成功

声明:《新的机会在重组价值链 中国拥有巨大的重组机会——专访华平投资集团》为网友記憶承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