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不足以形成中国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的动力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与日元的经历惊人地相似,本币的升值及所带来的跨国并购会带来经济的萧条。其实,日本80年代末的大量海外并购以及后来的日本经济萧条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不能够笼统地将所有的责任归结为海外并购。当时日本大量海外并购,对本土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汇率改革过分激进,日元升值过快,而且伴以低利率,导致国内以日元计价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而企业投资或并购海外企业却突然变得非常“便宜”,因此,日本企业的生产大量转向海外,使本土经济空洞化、泡沫化,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后续发展。
其二,在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化达到顶蜂的时候,政府突然大幅提高利息,经济调整的幅度过大,使泡沫经济突然破灭,经济一下子跌入底谷,从此经济在整个90年代均处于萧条状态。这使得日本企业资金链大为绷紧,企业规模开始收缩,因此表现出原来海外并购的企业也纷纷转手。
因此,本币升值所诱发的海外并购并不一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日本海外并购的失败是与其经济的泡沫化以及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直接相关的。
首先,中国海外并购的动机或者在于绕过贸易壁垒或者获取国际资源或者是为了拓展国际市场,获得技术、品牌,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不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因此,中国仍然是世界的工厂,因此中国的经济不会像日本那样走向空洞化和泡沫化。
其次,日本的市场空间非常狭小,而中国的市场潜力很大,进行海外并购,利用国外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升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的优势,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又一重要动因。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济也不会像日本经济那样在大量海外并购之后走向萧条。
然而,这种人民币升值为动力的海外并购的时机是否到来了呢?已经发生的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是否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
小幅度的人民币升值对并购海外企业的支付能力影响不大,更重要的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还在继续,不同的企业战略可以作不同的选择。企业需要现在进行并购的,可以根据风险偏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避险工具;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目前还不是最佳的以人民币升值为导向的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只有在人民币汇率升到与市场的预期接近一致时,国内企业升值动力下的并购才到了最佳时机。
其次,中国企业的并购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整合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海外并购的重任,喧嚣的各大媒体评论混合了诚挚的民族自豪感,一时间曾使海外并购“激情万丈”,但习惯了潜规则的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新规则下往往遭遇尴尬。TCL收购阿尔卡特暂告遇挫,中海油最终撤回了对优尼科的要约,海尔也取消了对美泰的收购。根据汤姆森金融公司的统计数据,2004年全年中国公司(即不含中国企业海外设立的公司)在海外进行了45起收购交易,比2003年上升了1/3,收购交易总额为26.5亿美元,与国内并购数量比较起来,这样的并购交易额还远不足以证明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