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温州商界对外交使节普遍颇有微辞。虽然可能只是一些极端个别的事例(如文中采访对象所述俄罗斯的情况),但经过漂洋过海的口口相传后,那痕迹,就似乎再也涂抹不掉。为求证因由,我们特别采访了前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以下是他的看法。
开始俄罗斯对中国商品非常欢迎,但后来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涌入,可能是少数人所为,但是从总体上损害了中国商品在俄罗斯的声誉。使馆听到很多这类消息。外交界对中国人在外经商也有个认识过程:原来认为无商不奸,加上那些事情破坏了两国关系,很生气。使馆不知道商人在国外的酸甜苦辣——他们都是自己去闯的,没有经过使馆。相互了解不够。
实际上,我后来也了解到,很多民营企业家很不容易,是爱国的,做了很多好事。所以,要把当时的背景联系起来。当时的外交官比较正统,觉得跟民营企业接触多了,好像不是正道。我在法国时认识了正泰集团的南存辉。他讲自己的经历,使我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有了不同的认识,他给美国国会讲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得很好。
最近,我大声疾呼外交资源的利用,因为我了解中国人在国际上吃亏太多。但是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愿意自己干,碰个头破血流我认了。如果企业界有个组织,碰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集中跟使馆讲,这样就比较容易采取行动,一家一家找就顾不过来。1989、1990年我在欧盟使团,曾经强烈呼吁国内对反倾销问题采取行动,积极应诉。但往往最容易解决、代价最小的时候没有人去做,火烧眉毛了才着急。反倾销的事,中国人还不大懂这个游戏规则,一旦出现问题,只针对其中一点去应付,没有人从整体考虑。现在并不是事实对中国人不利,而是没人去讲。对外交资源在这方面的应用,现在虽然零星有一些,但是力量不够,远远没有上规模,还是初级阶段,但我相信慢慢做下去,会形成滚雪球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