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起一成交便不被人看好的收购
北京时间7月22日凌晨,出现在BBC电视画面上的南京汽车集团公司英国谈判小组的成员显得极为兴奋。他们挥拳庆祝在与上汽集团等对手的竞购中最终胜出,南汽以5078万英镑的价格“无附加条件要约”成功并购了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老牌汽车企业罗孚。
不过,舆论对此少有兴奋之情却颇多质疑之声。陷入亏损难以自拔、已经被挤出中国五大汽车工业集团的南汽能让这个令宝马束手无策、现已支离破碎、走投无路的罗孚变废为宝吗?这种“无附加条件”的收购很可能会让南汽和这家没落的英国汽车贵族一起,走向深渊。
各种信息显示,甚至在完成收购的那一刻,南汽还并不清楚其手中罗孚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危险系数。7月23日,南汽方面向媒体透露,此次是整体收购罗孚汽车,包括Rover、MG以及引擎供应商Powertrain。所谓的“整体收购”其实极不准确。早在今年5月,上汽因罗孚财务状况恶化而终止收购之前,就已经以6700万英镑购买了罗孚25、75系列轿车和多款发动机的技术设计方案,并完全拥有这些技术的知识产权和生产权。此外,7月22日,英国《金融时报》披露,本田公司决定收回其在罗孚中型汽车(Rover45和Rover400)的关键设备和设计蓝图,并已经搬走相关设备,毁掉了设计图纸。
按照南汽自己的说法,其收购罗孚的主要目的,一是盘活存量资产,解决两个发动机厂开工不足的问题;二是丰富产品结构,改变轿车产品线过于单一的现状。但支离破碎的罗孚将难以让南汽轻松达到目的。对南汽来说,得不到上汽手中Rover75、25系列轿车的知识产权,南汽要在国内生产这两款它们最为看重的车型将成泡影;本田的从中作梗,则阻碍了南汽要将中小型轿车的生产线搬到中国的计划。
更为严重的是,南汽被蒙在鼓里的很可能还不止于此。在此前的竞购中,上汽提出的各项条件均优于南汽,其收购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本月18日其提交给罗孚破产接管人普华永道(PWC)的竞购标书中所提出的附加条件所引起的制约性。上汽因担心种种潜在风险而提出的多项条件在南汽的标书中全不存在。难怪PWC的一名合伙人形容南汽成功收购的原因是:无条件,价格高。
然而,收购罗孚的各种潜在危机只是远虑,眼前的近忧——资金短缺就足以让南汽如坐针毡。在花费5000多万英镑完成收购之后,南汽面对的是无底的后续投入。据估算,破产前罗孚每月亏损2000万英镑,员工总计8000人,每年的工资开支为8亿英镑,按南汽计划保留1800名员工,每年依然要支付上亿英镑的工资。此外,罗孚英国部分生产线的复工、南京新基地的建设、后续车型的开发将是数亿、数十亿元的投入。
回想1994年,宝马汽车以8亿英镑接受罗孚,4年后得到的是超过30亿美元的亏损。最终,不得不将其分拆出售。今天,南汽这家来自中国的“拯救者”,去年的亏损额高达到4亿多人民币,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同比更是有增无减。去年底南汽将其在南京主城区扎了几十年的土地拍出8.8亿的高价,作为2005年的投入费用,并于今年一季度把集团主体迁往江宁。即使此番收购没有让这笔储备资金耗费殆尽,未来的后续投入仅凭南汽也难以支撑,而政府对企业的投入也必然要以收益预期为前提。
除了资金问题,从南汽过往的业绩看,其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也难以成为拯救罗孚的救世真主。在中国汽车市场容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乘用车合资项目南京菲亚特已经陷入亏损境地。前段时间,南汽引入的另一款世界知名品牌轿车英格尔,在中国只卖了几千辆就因销售不佳而被迫停售。
可见,罗孚与南汽彼此之间是福是祸,答案并不乐观。要化险为夷,南汽现在最佳的选择恐怕还是联手上汽:或是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或是接受上汽的整合。而从上汽方面看,如果能够使获得的核心知识产权与南汽购得的生产线相结合,也将避免“照图造车”带来的大笔开销和风险。但此前,上汽坚决否定了这种可能。一方面,南汽财务状况不佳,且异地生产管理难度大,但更重要的是在今年早期双方探讨合作可能的时候,南汽不仅要求占有股权,甚至要对等持股,使上汽最终决定放弃。
不过,福祸相倚,万事无绝对,由政府主导的中国汽车工业更是如此。上汽出手固然是解决双方困局的最佳途径,但此路即使真的不通,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也不会坐视南汽此次的“走出去”尴尬收场,必然会出面撮合、出手相救。当然还有下下策——南汽继续将罗孚转手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