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证券市场的总体环境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券商无法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那注资的结果很可能是把汇金和建银再度套牢
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士余公开表示,最近央行正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建银投资用市场化手段,对重点券商实施市场化财务重组。在7、8、9三个月,将有一批券商通过注资,解决备受困扰的流动性以及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约半个月之前,央行也曾正式宣布“拟对申银万国和华安两家证券公司提供再贷款”。
反观央行数年来对券商的救助模式,从南方证券的托管、以央行再贷款支付客户保证金缺口,即纯粹的财政买单,到再贷款,及至目前充满创新意味的财务重组模式,可谓一步步趋向市场化原则,思路的进步颇值赞许。不过,其实际效果如何仍充满疑问。
目前的政策思路与之前的最大不同在于,采取市场化财务重组——注资的方式,可使汇金与建银参与到券商的企业管理,从而更大限度地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同时,也将使汇金的投资触角由银行业进一步延展至证券业,缔造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淡马锡的金融混业“巨无霸”。
与再贷款的模式相比,财务重组注资模式(至少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从操作层面几乎是完全合乎市场化原则。券商须自行填平保证金缺口,地方政府提供信用、担保或者抵押物,同时,汇金、建银也将对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薪酬体系提出一系列标准。
尽管用财务重组的方式可以使央行免受“滥用货币发行权”的指责,但汇金与建银的实际最后控制人仍是政府。用财务重组的方式仍然给反对“券商亏空,纳税人买单”的论者留下担忧的证据。
同时,需要考量的是,尽管此前证监会已在4月份对券商进行了摸底调查,但在未来三个月中甄选合格的券商,并完成相对复杂的注资前准备(包括保证金缺口的补平,地方政府的担保等)以及注资过程,这仍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目前的市况决定了央行的救助政策必须是速战速决,谁能预料三个月后股指将塌陷到何等程度。在巨大的社会、政治压力下,确保这一注资过程的公正、规范性殊为不易。
这一注资过程的复杂性不仅反映在时间紧迫性上,其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可能是阻碍这一进程的因素。首先,部分券商的老股东可能对财务重组的方式心存抵触。因为对于亏空严重的券商,老股东的股权比例将因注资而被稀释,地方政府可能会失去手中握着的券商控制权;其次,汇金与建银的进入也可能带来高管的变动,而这样的变动并不一定是目前的券商掌权者愿意面对的。
尽管有许多得失的权衡,但四面楚歌的券商能有的选择不多。再贷款方案公布后,据称申请再贷款的券商家数由12家创新类券商拓展至50家规范类券商。对于相当于低息或是无息贷款的央行再贷款,券商的热情显而易见。即使是财务重组,相信也将是申请者众多。生死选择面前,券商高管乃至其大股东都会不假思索地先抓住救命稻草。
在机构与散户的倒逼之下,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救助已成骑虎之势。关键在于,这一政策的出台能否真正把券商带出窘境,从而促进与稳定总体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股权分置改革难以取得成效,总体证券市场的环境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券商无法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那注资仍难以帮助券商摆脱亏损的境地,其结果很可能是把汇金和建银再度套牢。
此时,QFII近期增持长江电力、中集集团和三一重工等个股的现象引人深思。尽管国内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已几近崩溃,但理性旁观的QFII仍然发现了市场中被低估的蓝筹股。在与笔者的谈话中,为数众多的机构投资者都表示目前已到了买进的时机,只是所有人都在观望,甚至在“赌气式地”逼空。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正在充分地显现,政府此时需要的仍是耐心与智慧,以及顶住压力的勇气。惟有如此,才能收重振证券市场之全功,令汇金、建银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