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r级喜剧 “欧美道路”是喜是忧



这条路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绝对是“以己之短克人所长”,不承认这一点,就可能犯更大的错误

文/牛文文 

一向坚持自建国际品牌的海尔,也终于走上了海外收购道路,至此,中国领袖级20年制造企业联想、海尔、TCL全部选择了“借船出海”。还在国际化初期,甚至是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一个大国的领先企业就不约而同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真不知该喜该忧,是祸是福。 

 欧美r级喜剧 “欧美道路”是喜是忧

在国际上,一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建品牌,靠自己的品牌“走出去”,日本和韩国企业大多走了这条道路;一种是收购品牌,借助别人的品牌进入新市场,欧美企业在跨国发展时惯用这种办法。正因为如此,在海尔收购美泰克的消息传出后,才有论者推断“欧美道路”战胜了“日韩道路”。 

“前20年做产品,后20年做品牌”,著名战略专家大前研一2003年向我介绍的“日本经验”,在国内企业界曾经引起很大关注。海尔CEO张瑞敏对日本企业了解甚深,很早就开始在品牌国际化上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努力,“海尔”成了进入“全球100品牌”的惟一中国品牌。但是,形势比人强,“我们是否还有像日韩企业一样从头创建一个国际品牌的耐心?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捷径缩短20年的品牌国际化之路?”(见本栏目2005年第8期《中国式品牌事业》),看来,张瑞敏也开始尝试走“捷径”。 

“20年慢慢花的10亿美元一把花出去”,买个国际品牌,缩短国际化时间,绕开日益加重的贸易战专利战汇率战壁垒,还能为国增光,一举数得。应该说,中国领先企业目前的这一共同选择,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也有后起直追迎难而上的勇气。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条道路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失,而且,最好从现在起就高度注意: 

第一,走欧美道路,要有金融财技的配合。这是中国企业先天的不足。传统上,英美系股权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企业,长于金融资本运作,这些国家的金融资源和环境也非常发达,像GE、微软这样的美式500强企业,几乎平均每年进行一项大的并购,以至有人认为“GE的成功很大程度是财技的成功”。在企业之外,英美国家也善用金融和资本力量取得全球优势,在1987年日元升值、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眼下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力量的强大、老练和可怕。日韩企业自知金融非己所长,所以才选择了靠制造、贸易“走出去”。而金融正是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垄断、扭曲、幼稚的本土金融环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进一步成长的最大瓶颈。股市失效、银行积弱、债市缺失,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培养出企业健全的金融资本观,怎么能锻炼出丰富的金融财技? 

中国制造企业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跨国收购,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绝对是“以己之短克人所长”。不承认这一点,就可能犯更大的错误,交更多的学费。 

临阵扼腕,恨不当初!如果我们在制造业市场化的同时,尽早开放金融业,培育出与制造业匹配的强大的本土商业银行、本土投资银行,岂会坐看制造企业英雄气短,赤膊上阵!一个国家的制造企业要整体靠收购“走出去”了,却没有本土金融力量的支撑和护航,真是全球孤例。 

第二,走欧美道路,要有足够时间的准备。金融财技上已先天不足,后天的准备就特别重要。十年的路一年走,本来就是走捷径,但在捷径上还取巧走捷径,仓促收购,就真是取败之道了。海尔不走国际收购之路言犹在耳,就突然出手大举收购,不知是迷惑对手,还是迷惑自己。据说海尔是在美泰克第一轮收购的失败方——美国两家私人投资机构的劝说下才临时起意。本来,国内这几家企业“走出去”,是一步踏一步的,先是海尔出去建厂,后来TCL出去收购,联想留在国内深耕,大家还可以互相汲取各自探索的成败经验。不幸的是,现在大家一窝蜂“走出去”,全走上一个独木桥,连彼此沉淀反思的时间都不留。 

海外并购在国际上也是败多成少。一项大收购失败,不是赔掉10个亿就能了的,很可能会让企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所以在筹划大并购前,往往要先想“退路”。西门子愿意倒贴钱甩包袱给明基,能以这样的代价甩出去已是万幸。 

检验自建品牌道路的成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检验收购品牌道路的成败,只要1-2年就见分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1362.html

更多阅读

陶冶:家乡巨变的喜和忧六

家乡巨变的喜和忧(六)陶 冶六 谁不说俺家乡好?写完了《家乡巨变的喜和忧》(五)感觉不太舒服,就量了血压,血压高了是意料到的,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脉搏会是140。我怀疑血压计测脉搏不准,就看电子钟自己摸着数了1分钟,还真是不差的。什么原因啊?从以

声明:《欧美r级喜剧 “欧美道路”是喜是忧》为网友霸气爷们灬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