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企业家的无心之果
无论如何,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赚到了,不花一分钱广告费,却有数亿元品牌“营收”。 随着《中国合伙人》电影大热,新东方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尽管它努力撇清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但在电影院感动的人们还是对照着两个版本的情节,它们是如此相似……
尽管还有相当的不同。但这些不同恰好树立了新东方另外一种形象,电影的似是而非使其描摩已经超越了一个企业的三个创始人,它不再是一个企业纪录片,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商界领袖群像。 新东方也似乎成了一个变革时代靠双手创富改变命运的精神象征。不过,这却是无心之果,甚至是俞敏洪一直刻意排斥之果。当初徐小平兴奋地告诉俞以新东方为蓝本的剧本获得著名制片人韩三平的认可时,俞的态度是冷漠而伤人的,他明确表示反对, 认为新东方虽然有成就,但还不够好,如果有精力应该把新东方做得更好而不是拍电影宣传自己的成就。 俞敏洪后来在博文中说:“我不希望自己的形象( 哪怕是经过艺术改造的形象) 被搬上银幕。如果这个形象被塑造得完美,对于现实中的我是一种伤害;如果形象被塑造得不好, 对于我还是一种伤害。” 表面上,俞敏洪表现得谦虚正气,甚至令人心生敬意。但仔细审视之下,这些理由却有不少偏颇和漏洞: 一、他显然对于文化营销缺乏理解——如果不是担心支付数千万赞助费的话,对于自己的合伙人、多年的拍档、北大才子的剧本看都未看却表示出强烈的担心和反对,甚至把经营企业和营销宣传对立起来,如果他不是对徐小平抱有成见的话,就是对营销宣传表现得相当“无知”——这词似乎有些刻薄,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二、关于形象问题的担心也是莫须有的。事实是,没有经过俞敏洪干预和审核的影片虽然抖了不少不属于俞敏洪的故事和细节,比如他本人提及的:“现实中我的个性没那么窝囊,也不是一个‘把演讲当作自己性生活’的人。”但事实上恰恰这些“负面形象”让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更丰满,更打动人,也让人们对近似度很高的俞敏洪心生好感。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把形象塑造得完美可能是一种伤害,但不完美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完美。这也是俞敏洪始料未及的。可见对企业家而言,受害的负面心理实在要不得。 作为企业家的俞敏洪显然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专注于英语教育,专注于新东方,这种坚持是相当难得和可贵的。但过分专注有时也是一种局限,对教学孜孜以求,营销上几乎乏有精彩表现。教学方式上——笔者也曾参加过——几乎是旧课堂的代表,填鸭式的、枯燥的、以考试为目的,对于学生能否真正运用,几乎不太关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合伙人》在对教学法的描绘上无疑是美化了新东方。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俞敏洪即使不想出那数千万的赞助费或投资款,也可以对电影的创意表现得更大度一些,尊重艺术创作的自由与规律,多分享些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供电影人参考。用他的话说,“现实故事更精彩。”为什么当初如此决绝地反对甚至刻意划下界线呢? 不过,中国的观众或许应该为此感到庆幸,因为正是这种刻意反倒无形中成就了这部电影。它必须抛弃企业赞助或投资的幻想,从观众中寻找票房答案;它可以避免了企业宣传或纪录片的束缚,在创作上更为大胆和肆意;它不再是一个人或企业的故事,而要力求描绘一代人的心灵记忆和奋斗历程。 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的无为反倒成就了《中国合伙人》。这可能是俞的一大“贡献”。想想看,假如新东方成了这个片子的赞助商,情形会怎样?假如俞敏洪成了这个片子的投资商,结果又是如何?君不见书店里多少企业家定制的商业故事书籍能大卖的又有多少?为什么反倒是那些未得到企业家授权的书籍赢得了读者的心? 艺术的创作需要自由的空间和心灵,其成果才具有穿透力,穿透企业、穿透心灵、穿透时空,照亮过去、现在与未来。但许多企业在与艺术界、智慧界进行合作的时候却往往摆出高高在上的甲方心态,以为出了钱就是大爷,创作者就必须听自己的,将自己的品牌和企业信息输出置于最优先的位置,将自己领导人的意见视为不容置疑的命令,其结果是出生大量的文字和视觉垃圾,导致读者和观众无法产生共鸣,拒绝接收这些信息,品牌的有效传播和顾客的信任与忠诚更无从谈起。 《中国合伙人》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企业完全可以运用艺术为品牌带来巨大的增值;但在运用的时候,必须筛选最好的合作伙伴,并尊重他们对信息的选取与创作自由。 还有,品牌塑造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完善的概念,它不可能一锤定音,不能追逐每个事情都完美,正是每个阶段的不完美才不断丰富着品牌的内涵与情感,使其包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变得完美。 但愿更多的企业家从中悟道更多。
更多阅读
《中国远征军》:电影式战争画面震撼人心!
日前,大型抗战史诗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正在江苏卫视热播。这部号称十年创作、投资近亿的战争大戏,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因此,该剧在荧屏上一亮相,便成功的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并赢得了观众一致的好评。 之所以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观
《中国合伙人》之尊严。转自豆瓣 合伙人 豆瓣
《合伙人》里从头至尾,在我看来一个比较值得思辨的话题是关于“尊严”的解读。 也许国人的“实用主义”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尊严”总是有条件的,总是或多或少与“面子”有关,与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有关。即使如电影中孟晓俊这样非常西化
《外滩佚事》:历史的孩子、梦想及私密角落
大约两个月前看了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当事人娓娓道来那些与上海有关的人和事,身和心的感受,明明是今天的声音,还能隐隐浮现示出一种岁月的沉淀。昨天又在MOMA点映场看了周兵导演的《外滩佚事》,一样是老上海的人和事,采用纪录片和剧情
转载 《IQ情缘》:爱因斯坦的科学游戏
原文地址:《IQ情缘》:爱因斯坦的科学游戏作者:江晓原载2007年11月28日《中华读书报》《IQ情缘》:爱因斯坦的科学游戏江晓原 《IQ情缘》(I.Q.
平安是《快乐男声》至今唯一的天籁之音 快乐男声2007
平安是《快乐男声》至今唯一的天籁之音平安是《快乐男声》至今唯一的天籁之音,他让想起高鄂的<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的那个能高八度回旋直上云霄九重九的那个"余音缭绕,三日不绝'和孔子所说"三月不知肉味"的那个说唱艺人.我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