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两者产生结合的现象和前景进行探讨,具有相当大的必要
“30万奖金,够厉害的!”相信很多人在3月24日看到中国经济学奖的新闻报道后会发出类似感叹。毕竟,在国内学术界已有的各种奖项中,奖金数量超出六位数的寥寥可数。而一直被视为经济学界最高荣誉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奖金额也仅为2万元。
据报道,中国经济学奖今后可能每年评选一次,每年的奖金在100万元左右,如果按照5%的年利息计算,这个奖项的基金规模应该有2000万元,即使打个对折,也在千万元之巨。难怪这个奖项的组织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向诺贝尔经济学奖迈进。
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有人发现,这个奖项的组织者和资助者之间,似乎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关系。中国经济学奖的主办者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它的最大资助者是香港瑞安集团——这是一个以建筑、建材、房地产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而京城地产大佬任志强,也赫然在资助者名单之列。有人据此怀疑,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也即中国经济学奖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建,频频鼓吹“房价不仅要涨还要猛涨”,是否与此有关。
在笔者看来,上述猜测目前来看尚无什么事实依据。不过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具有极大的公共话语权;而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控制者,企业家也受到羡慕与非议的双重关注。因此,就两者产生结合的现象和前景进行探讨,具有相当大的必要。
记得在2004年8月,北京“中国200佳高速成长中小企业调研发布会”上,经济学家茅于轼和企业家潘石屹就进行过一次特殊的结合。在这次会上,潘石屹决定向茅于轼筹建的扶贫基金会捐款100万元。这个基金会的目的是向进城的农民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资本,并帮助农民就业后的权益保障。对此茅于轼说,“代表广大的穷人兄弟向潘石屹先生伟大的同情心表示感谢。”当然,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结合还应有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笔者的想法是:能不能创办一个诸如“中国企业家及经济学家联席会议”之类的高层论坛,定期举行交流活动,专门讨论企业在政策待遇和经济环境方面遭遇的困难,由企业家反映实际问题,由经济学家提供理论分析和政策信息,一起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摇旗呐喊。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最大风险依然是政策风险,遭遇的最大困难依然是投资限制。然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很少有机会通过有意识的联合行动去改变这样的不利处境。设立一个专门的、稳定的、自由的交流平台,是创造这种机会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提供更多与企业家直接交流的机会,相信大部分经济学家将会非常欢迎,并且也将对经济学界推进经济改革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由企业出钱,设立一个以扶助贫困和普及经济学知识为目标的基金会,笔者相信,其意义不会低于所谓的“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