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通过上市和简单模仿西方式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能振兴国有商业银行,无疑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2005年初春,乍暖还寒。温家宝总理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宣誓言犹在耳,刚刚完成外汇储备注资和财务重组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却接连曝出惊天大案。携款潜逃、高管受贿、贷款诈骗层出不穷,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不禁要质问:用纳税人的血汗钱给这样的银行注资,值不值?
按照官方的说法,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并不是为了筹资,而是期望通过上市使银行获得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可事实证明,光靠花钱是买不来好制度的,从以往的经验看来,上市更多的还是从外部引入市场力量的硬约束,从而促进公司内部的制度变迁。但是在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意图通过简单模仿西方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振兴积弱已久的国有商业银行,无疑是一种天真的想法。更为致命的是,即便通过上市在总行层面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决策机制,对于基础管理仍十分薄弱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决策在其庞大而混乱的系统内部的执行效果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应该指出的是,就管理难度而言,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恐怕是世界之最。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实际上多级法人制度,其下属的成百上千家支行更像是一家家独立的小银行,此时总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上的管理者和金融风险的最后买单者,对其分支行的管理基本上处于失控的状态。近年来,尽管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对人事、财务和信贷审批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控制,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总行在与分支机构的博弈中依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有的人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大举“削藩”,实行高度集权的“事业部”制,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差距巨大的国家内,短期内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北京的总部对全国数千家分支机构进行直接的管理,必将导致整个银行全面的瘫痪。
事到如今,无论是最高决策层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充分估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艰巨性。银行作为一种高风险行业,其操作风险的防范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也未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计量方法。因此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时刻,万万不可半途而废,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另一方面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继续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此外,在目前经营体制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条件下,通过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再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制度变迁,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