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经济 2005中国经济“海图”



宏观调控、经济增长趋势、汇率调整、税收改革将构成影响企业家决策的四大宏观因素 

文/本刊见习记者  岑科 

“在我们前面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不一定是一帆风顺,大家要小心看海图。”两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柳传志提醒他的同道们,要随时观察自己身边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 

2005年1月1日,山西运城。鑫龙集团董事长赵恩龙的尸体在公司办公大楼前被发现。警方初步认定,他于头天晚上跳楼自杀。在他的办公桌上,留下一封遗书,主要说的是政策变化快,负担过重,银行的贷款和朋友的借款无法如期归还,上门讨债的人很多等等--又是一个与“银根紧缩”有关的故事。 

 2005年中国经济 2005中国经济“海图”

赵恩龙的遭遇是一个特例,但它折射出宏观环境突变对企业经营的重大冲击。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设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项调查,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有94%的企业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更耐人寻味的是企业家面对宏观政策调整的不同反应。因信贷紧缩直接引发坍塌的德隆集团领导人唐万新被监禁后仍然说:“只要保我一条命,十年以后出来,我还是一条好汉!”;唐山建龙集团总裁张志祥在其宁波钢铁项目投资被中止后备感迷惘,“感觉原来一直很坚定的信念受到了打击”;另一位在宏观环境突变中安然无恙的企业家、汇源集团总裁朱新礼则说:“经过1993、1994年银根紧缩的企业,我们对于这一轮已经有所防备。” 

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的确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但如果看到天气变化的迹象,有经验的船长就会停靠休整。对于2004年宏观环境的变化,每一位企业家可能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但对于渡过难关的幸运者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寻找2005年指引商业航行的“宏观海图”。 

头号问题:宏观调控走向 

“企业最关心的无非是贷款和销售问题。”物美集团副总裁吴坚忠对本刊表示,这一轮宏观调控何时结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和销售预期。但不幸的是,最重要的问题往往最难以回答。 

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表示,本轮宏观调控何时结束是一个无解之题。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向记者解释,所谓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而政府之所以要干预经济,是担心经济出现过热或过冷。因此,只要当前政府认为经济仍然处于过热状态,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就不会退出市场。 

那么政府认为经济是否仍然“过热”呢?或者说,中央是否还要继续运用宏观调控之“手”呢?2005年1月4日,在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周小川强调,2005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同一天,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称,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停建30个违法开工的电站等项目,并指出要彻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这些言行无疑向已经出台的调控政策投下了更大的舆论砝码。可以说,进入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没有丝毫“雨住风歇”的迹象。 

经济学家的判断也会对政府决策形成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一次针对国内经济学家的调查,有65.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状况“正常”,另外分别有5.8%和25%的经济学家认为“过热”和“偏热”。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维持当前的政策基调。 

如果上述官员和经济学者的判断正确,就意味着目前的宏观紧缩政策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对记者说,“这样的调整会持续一到两年。” 

不过也有人对目前的紧缩政策提出了警告。赵晓认为,2004年的经济过热已经消除,目前的经济形势正在反转,如果不及时改变宏观紧缩政策,将很快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何帆也向记者表示,目前的经济政策已经偏紧;此外,安邦集团总裁、首席分析师陈功认为,在信贷规模趋于缩减的前提下,要达到正常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想象的。 

赵晓把目前的情况和1997年相比较。他说,1996年,中国的CPI尚在6%的高位,但由于认为经济偏热的观点占了主流,政府实施宏观紧缩,过后不到一年,在次年10月,物价指数即开始转负,中国陷入通缩。他认为,就今天的情况而言,如果继续实行限制贷款的政策,在半年到10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将急转直下,陷入严重通缩。 

据赵晓等人的判断,按照现有的政策形势,这一轮宏观调控将在6到10个月的时间里结束。只不过,结束的方式是中国经济“很受伤”,以血的教训迫使决策者朝相反的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趋势与数字 

为什么经济学家对经济是否过热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对经济的潜在供给能力估计不同。 

“所谓潜在供给能力,就是社会在正常状况下能够生产出的产品的数量和价值。”高善文向记者解释:“如果社会在正常状况下能生产价值100元的产品,而市场的购买需求达到了120元,就会导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 

比如: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能挑100斤的担子,如果你让他挑120斤,他也可以挑,但不可能挑很长时间,弄不好就会压坏身子--这就相当于经济过热;但如果你长期让他挑80斤的担子,不仅损失了20斤的劳务价值,还可能造成身体机能退化--这就是经济萎缩。 

那么,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多少呢?对于比较谨慎的经济学家来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许不能超过8%,超过8%就是经济过热。而对于看好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经济学家来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10%根本不成问题--吴敬琏、林毅夫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增长率是判断经济状况时,体现经济学家分歧的主要方面。 

赵晓认为,自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大动力:对新兴消费品(住房、汽车等)需求引起的消费浪潮、中国“世界工厂”前景所引发的投资和出口浪潮、城市化加速进行所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浪潮。这三大动力的影响是持续和巨大的,所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市场力量牵引的正常增长。他表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经常是“七上八下”,如今三大动力叠加,中国经济可进入持续的黄金增长时期,增长率在9%-10%并未超出潜在增长率。 

而高善文则不同意这样的判断。他说:“如果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能达到10%的话,那么在实际增长率低于10%的时候,就不会看到能源供应紧张和物价上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经验事实正好相反。”换句话说,他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在过热区间运行,这需要用1-2年的时间、以多次加息的办法来降温。 

尽管存在细小的差别,多数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是比较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调查,对于2005年的经济增长,有17%的经济学家认为GDP增长会超过9%,57%认为GDP增长会在8.5%以上,36%认为在8%-8.5%之间,只有6%认为会低于8%。虽然高低略有差别,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趋势在经济学家的眼中还是无可争议的。 

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9.5%。如果多数经济学家对2005年的预测准确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将不会出现以往宏观紧缩后那样的大起大落。 

宏观变量:汇率为纲 

在众多经济学家所作的经济预测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的看法格外引人关注。据说他曾数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了准确的预测。 

对于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关键要看政府是否调整汇率。如果上半年不调整汇率,可以达到8.5%;如果调整汇率,可能在8%左右。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他回答:“数字差异不一定准确,但我想说的意思是:汇率变动很重要。如果人民币升值,会在短期对GDP造成不利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会纠正市场扭曲,增加国内产出。”所以他近年来一直主张人民币升值。 

众所周知,为了维持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不断买入外汇,至2004年底,外汇储备已经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50%多。外汇储备猛增的背后是各省市忙着招商引资和出口厂商的销售不断增加,由此流进的美元必须交给中央银行兑换成人民币。这样一来,央行被迫发出大量的基础货币,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宋国青指出,一个国家大量保存外汇储备,其效果和大量吸收国内居民的储蓄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这些储蓄被用来购买外国债券,成为外国的投资。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急需建设资金、正竭力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状况极不合理。把资金投往发达国家,一方面会在投资机会方面受损失,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资产贬值的风险,不是一个明智和可持续的做法。 

既然人民币升值是市场均衡的内在要求,为什么一些资深经济学家(例如蒙代尔)仍然主张中国应该固守汇率呢?何帆认为,这跟不同的社会背景有关。“他把中国看成一个市场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国家,那样的话,汇率不动也行,其它要素市场的变动可以修正总体市场均衡。可是中国是这样的情况么?”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2005年,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维持汇率不变的难度越来越高,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何帆向记者指出,“虽然央行可以通过票据对冲来缓解汇率升值的压力,但这么做是暂时的、有成本的,不可能无休止地对冲下去。”陈功也认为,中国维持汇率不变的成本已经逼近经济运行的可接受极限。根据一项问卷调查,有7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内人民币汇率应该做出调整。 

作为企业经营者,大部分行业的企业家可能更关注利率和信贷环境的变化。如果不考虑汇率,从目前的政策基调上看,利率和信贷走向是偏紧的。 

首先,因为管理层和大部分经济学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判断还是过热,所以在政策取向上有加息的主张。根据一项问卷调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应当在2005年继续调整利率,并尽可能选择较早的时机。高善文也对记者表示,他预计未来两年内央行会有2到4次加息。 

在货币政策的目标上,2005年央行会议预定的年度贷款增加量为2.5万亿元,这个数字高于2004年的实际增贷量,但低于2003年的实际增贷量,也低于2004的目标增贷量,所以信贷环境不容乐观。 

不过,正如很多经济学者指出的:政策目标不是定死的,如果经济状况发生改变,政策也会随之而变。在汇率变化的可能性和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信贷与利率政策自然也会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 

宋国青指出,假设汇率上调7%或8%,从中国以往的外贸数据来看,就会出现四、五百亿美元的逆差,会给经济产出带来短暂负面影响。要补上这一块,其它的政策都要调整。货币政策可能就要从偏紧转向偏松,货币供应量要增加,信贷会放松,利率要下降。所以在2005年的宏观经济变量中,汇率是纲,企业必须要牢牢盯住。 

“改革年”:企业还应关注什么? 

除了宏观经济的内在变量,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还包括经济政策。2004年是中国的“调控年”,2005年则被中央定义为“改革年”,因此企业家应该对可能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所准备。 

在众多的改革内容上,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2005年最值得期待的改革首先是税收改革;其次是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和建立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第三是融资体制改革和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关于税制改革,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包括:适度降低税率;抬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线;逐步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减轻个体户、私营企业和其它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等等。 

在谈到“两税合一”的时候,记者采访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其必要性都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对于2005年能否真正实施,则表现得不太乐观。 

陈功认为,无论是以内外资企业的中间税率或目前外企的税率为基准进行调整,内资企业的税率下降都会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对外资企业构成冲击。因此,外资企业必然作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尽量延缓这一进程。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1月11日明确表态,支持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也于次日在广东肇庆公开表示,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已经迫在眉睫。紧接着,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又在1月16日再次重申两税统一时机成熟。 

然而,在经过一段“跨国公司上书事件”的纷扰之后,事情似乎发生了变数。1月19日,一位接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受立法程序和仍然存在分歧的制约,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合并方案将不会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审议。这意味着“两税合并”的实施至少将延缓到2007年。 

在评论此事的时候,何帆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说:“经济政策的制订主要是政府的职责,但企业的参与和呼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经济改革和宏观政策的调整,企业家并不是只有完全被动地接受,也可以去影响和改变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1056.html

更多阅读

2015年中国经济会崩溃吗? 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崩溃

2015年中国经济会崩溃吗?陈品中如今中国崩溃论很流行,时间点均指向2015年,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减速已成定局的年份,也是美元加息的重要年份。那么2015年中国经济真的会崩溃吗?答案是: 不会!那些宣扬中国崩溃论的经济评论家都犯了个错误,不是因

zz:1993—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

1993—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bft111118 | 更新时间:2011-09-15 13:17:43 | 点击数:3401993—1996年,中国宏观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通货膨胀率由最高时的24.6%(1994年3季度)下降到一位数,最低达到5%(1996年),同时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滑

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3年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

   世界各国的历史统计数据表明,每一次换届都是一次投资和GDP增长的高峰,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对于2013年的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不用太过担忧,尤其对中国而言,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 序

      3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不同寻常的快速增长,究其原因是政府允许市场力量在越来越多的国内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即使在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表现出引人注目的强劲势头。虽然全球经济遭遇了60年来最大

声明:《2005年中国经济 2005中国经济“海图”》为网友忽然長大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