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小店,赚不到钱至少赚到了在丽江的生活
文/本刊记者 王琦
“在丽江开店是因为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丽江。”定居云南丽江古城一周年,DADAWACAFE的老板大江在日记里这样写。1999年,“顺路逛过来”的大江第一次来到丽江。一个月后,他卖掉了自己在四川的公司,再一个月后,大江的DADAWACAFE在新华街出现了。
1999年对于丽江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丽江借势世博会,名声大噪。这个由于种种机缘保存下来的800年古镇,因其“小桥、流水、人家”而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一”和“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
“在丽江投资开个小店,赚不到钱至少赚到了在丽江的生活。”很难记清是哪个小店主说出这句话,或者,四面八方来这里投资的人都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了相同的感情。这种懒散不经意的态度,与在城市中锐意进取、对成功和财富焦虑性渴望、把证明自己作为人生目标的创业者精神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在丽江这个“柔软”的时空,你不能不承认,这些创业者将生意与生活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而且,投资成功的是绝大多数。
逃到丽江
不不不。不要以为每个来丽江投资个小生意、过个小日子的人都对丽江一见钟情。观光客的冲动并不能让所有人刹车自己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丽江之美,需要时间去感受。
丽江千年不动声色,改变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从不喜欢到喜欢再到陷于其中不能自拔,老磨房客栈的Peter苏花了8年的时间。
1991年,当时还是导游的Peter苏第一次来到丽江,感觉“太荒凉”。Peter苏再次来到丽江已经是1999年,因工作而无数次路过,让他最终在丽江找到回归和安宁的感觉,并决定从此留下。“其实是自己的心态变了、胃口变了,从向往现代化到向往平静简单。”让Peter苏心态改变的是在昆明的创业生涯,“那时已经从旅行社出来,帮朋友做一个公司,感觉很累,主要是心里累。”Peter苏说他那时候和现在很多到丽江来的人一样,是来休整和“疗伤”的。
同样来自昆明的还有肖和坤。1999年,在昆明开西餐厅的肖第一次来到丽江,到自己亲戚开的妈妈付餐厅度假。“开始很不习惯,感觉到了农村了,没有娱乐,没有超市。”但是,“别的地方找不到丽江这样的河水”,另外,“这里晚上11点以后,就真的静下来了。城市无论多晚,上空总是嗡着一团混杂的噪音,黑云一样。”
“咱们换吧,你去城市,我来农村。”肖和坤这样和自己的亲戚说,用自己在昆明的西餐厅换了丽江的妈妈付。2001年,旁边的玖柒餐厅经营不善,也转让给这个昆明来的大胡子。
东大街木邦仓的老板吕军来自辽宁抚顺,1999年冬天被姐姐叫到丽江来玩,一场大雪让丽江阴冷凄凉,感觉如同东北。“但呆了几天后,冰雪消退,发现丽江很精致,气候太舒服了。”这样,从小在全国漂泊,从打工到自己做生意的吕军决定留在丽江,和姐姐一起开一家餐厅。当然,最终让吕军留在丽江的原因不只这些,还与爱情有关,在文章的后面会看到。
为惬意买单
“我发现丽江惬意的生活,希望很多人来分享。我为这种惬意的生活买单(一次几十万投资),客人也要买单。”即便是丽江最出名的有思想有理想的Peter苏,也很清楚在丽江生活是要买单的。
“开客栈是做生意还是做生活?如果要做生意,就一定要在四方街周边古城中心区。但我是要做生活,要丽江的风味。”Peter苏要他的客栈旁边有河道、有树;要临街,又不要在路边;客人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旅游,但是不会被其他游客打扰;要完整的纳西院子,推开门又是方便标准的酒店房间。
丽江的小河没有湍流,Peter苏开客栈也是同样的理念。按照自己的想法,顺应原来的纳西古屋设计和旅客的需要。“我没有更多的想法要求,就不会被外界改变和左右。”
Peter苏说他做客栈是一个梦想:国外很多的五星级酒店,就是十个八个的房间。酒店没有老板,只有主人。谁定了房间就是主人,其他的人都是管家,不是服务员。“这里是住店的客人专属的,他们可以在这里喝茶、接待朋友、发呆、想想事情或者什么也不想。”
出于同样的原因,Peter苏放弃对客人数量的要求,不再增加房间,保持80%的入住率。“如果数量再大,服务的品质就下来了。”
2000年正式开始经营的老磨房客栈,已经在去年收回了最初的27万元投资,这家拥有独立院落的客栈现在已经是网络上背包族心目中最值得一住的丽江客栈。
“我天天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在河边晒晒太阳。”曾在昆明运作最成功的金太阳西餐厅的肖和坤,保持妈妈付做西餐的特色,又将云南菜和火锅注入玖柒餐厅,“对于我来说,在什么地方做餐厅,经营都不是问题。”
像其他很早就来丽江创业的人一样,肖和坤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纳西人的排外,“他们一点市场经济意识都没有,觉得我是本地人啊,到你餐厅来吃饭,应该付50元,我付10元就行吧,钱不能让你们外地人都赚了啊!”不过这些都是茶杯里的风波,肖和坤两家店一共雇佣70个当地人、每年上税40万元,让地方的排外和保护主义都顺着河水流走了。
肖和坤把火锅带到了丽江,来自抚顺的吕军带来的是东北豪放的装修理念和投资风格。“做了一年都没有赚钱。我们大老远的过来,每个月1万多的房租,不赚就是赔啊。”吕军是惟一提到赚钱这个概念的店主,“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接待旅行团这种利润低的业务,只接待散客。”但是,木邦仓所在的东大街并非传统的餐饮街,吕军发现,要吸引顾客,必须有吸引人的装修风格。现在,吕军在进行着木邦仓的第N次装修,“要给顾客新鲜感。装修好了,人数就能上来。舍得投入才能有回报。”
吕军的大胆投资并不仅仅在于装修。2001年,丽江盛传要修建城门收门票,古城内商家人心惶惶,都在担心丽江会重蹈大理古城的覆辙,在修建城门后人流骤减。古城内店铺大量折价转让,现在几十万也不会出手的店,当时几万几千都有人出让。刚刚开始盈利的吕军没有慌,“城门要修,至少100个门,一个门两班需要4个人看守就是400个人,成本太高。而且城里的人肯定往里面带人,没法控制。”吕军坚决不转让店,并且在那个时候开始装修。“我们装修好了,城门也不修了,人流也上来了。”不仅如此,吕军还在别人低价转让店面的时机吃进几家铺子,后来转手都获得了3-5倍的回报。依靠对市场的判断获得创业初期必须的增长和积累,丽江静谧的空气中,同样有着创业者咻咻的气息。
在记者采访的前3天,吕军又盘进一家当地人经营不善的店面,计划开一家酒吧,“将来是不是会再卖出,要看行情。”吕军说。
经营生活
据说丽江已经成为全国艳遇指数最高的城市。即便是掺杂了少许的商业炒作成分,有关丽江创业者美丽的爱情故事仍旧是动人的。
1996年,来自湖北恩施州利川的土家族小伙子牟鑫在大理遇到了来旅游的韩国姑娘金明爱,两人一路结伴旅行至丽江,已经决定在此共建爱巢。当时在红桃K集团已经小有发展的牟鑫放弃职位,一半是因为丽江,一半是为了“追女朋友”。他们创立的樱花屋是丽江古城最早的酒吧,现在也是规模最大的。
与牟鑫的跨国婚姻相比,吕军的爱情则是充满民族风情。你现在走进木邦仓,很容易就会看到柜台旁站着一个摩梭族姑娘正在给孩子喂奶。定居丽江2个月后,吕军泸沽湖的旅行促成了他的“走婚”。“我这人很爱玩,新鲜的东西都喜欢接触接触。”如果被问及结婚多久了,他会很严肃地回答他没有结婚,因为摩梭族的“走婚”是男不娶女不嫁的,也没有结婚证。
“同样是在丽江,我比较喜欢开餐厅。我爱喝酒,一天到晚睡不着觉。有客人正合适,你喝到3点,我也喝到3点。”据吕军说他的摩梭族妻子和劲雯就是看中他能喝酒有男人味。在录音磁带中总能听到和劲雯带些原始风味的单纯笑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会4门外语的姑娘。
来丽江投资创业的店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旅游。如果不是这个爱好,他们不会来到丽江。到丽江落地生根后,每年拿出一段时间出去旅游,仍旧是很多人的选择。
老磨房客栈的Peter苏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出去旅行,他和留在昆明发展的妻子达成共识:不要孩子。“我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呢!” Peter苏眼睛一直望着身边的河水,这让他的话更像是自我陈述而不是接受采访。
“大石桥旁结识了吴积仁老先生,经常去他的陋室听他讲过去的丽江,看他几十年拍下的丽江。邻居木鱼玲家只要有好吃的就会叫上我。第一次喝蛇汤是在阿全家。在小街上窜来窜去,蹭进某个院子,好客的纳西老奶就会端上瓜子。春节去必然家过年,吃了三大碗必然母亲的炒饵块后,真的美味上来却吃不下了。
“一年的时间不下二十次去过束河、泸沽湖。每次步行在那些古老的村子,心灵像吸氧般格外畅快。”DADAWACAFE的大江在日记里写的东西,不知道在城市中创业守业的企业家会怎样看,浪费时间或者是细味生命?
不说将来
虽然丽江最近几年的口碑差了,过多的商业色彩拦住了向往者的脚步,但是在丽江的人们仍旧热爱这座古城。就像你相知相守多年的姑娘,也许她现在衣着性感暴露,你仍旧能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品味到她的端庄气质。
丽江投资的外来者都是游子,投资丽江定居丽江是因为爱上这座古城,将来呢?“也许明天就离开,也许一辈子留下来。”这还是典型的游子的回答。
老磨房的Peter苏明年将向走向更远的地方,希望用图片去记载一些即将消失的文化。“要赶在通公路和电视之前”,因为这两样东西对原生文化的破坏是“摧枯拉朽”的。一个朋友对Peter苏说,无论做什么,包括文化,只要不赚钱,都是失败的,不要给自己理由。Peter苏希望找到合适的渠道来养这个文化,但一定不是用自己的老磨房。Peter苏强调,这只是明年的计划,而不是未来的打算,“因为人随时都会变的。”
已经在昆明开了分店的樱花屋老板牟鑫正在和投资方谈判,计划将樱花屋这个品牌转让。这个最初投资不到3万的酒吧已经获得了几百倍的增长,每年的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牟鑫觉得“自己将来的生活肯定是没问题了”,计划多花些时间携妻带子出门旅行。
吕军希望将来有自己的工厂,“做厂来钱更快一点。”他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